全力“加载”大数据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下午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大数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要坚持数据开放、市场主导,以数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大数据领军企业,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我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

  “技术+管理”人才一将难求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数字人才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管理”人才一将难求。

  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数字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发现,数字人才分布最多的十大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西安,人才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数字人才最集中的三个区域。与近几年频繁见诸报端的“逃离北上广”现象有所不同,数字人才的流动依然体现出向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上海和深圳是过去三年中数字人才流入最多的城市。

  报告同时指出,从职能角度而言,目前中国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5%。虽然当前网络上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数字人才的分析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

  大数据衍生新职业:那些你未曾见过的生活

  风口轮流换,大数据的时代高歌已经奏响。根据智联招聘《2017人工智能就业市场供需与发展研究报告》,过去一年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增长近2倍,企业在追逐人才时出现高薪难求的状况。算法工程师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今年的需求缺口出现了每季度超过30%的环比增长。40%的AI人才月薪集中于10001元至15000元,与企业给出的薪酬预算来看,具备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步向前的过程中,一部分劳动力无疑将被逐渐被替代,但也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打开许多新的“窗口”。

  地图采集员魏军:

  有个工作能边上班边旅行,你来不?

  背着30多斤的采集背包,手里拿着iPad,能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如果有这样一份工作摆在眼前,你会动心吗?

  对于百度公司的地图采集员魏军来说,答案是绝对肯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地图和导航已经成为都市人手机里必备的APP,无论是开车走路还是坐公交,“听导航”是公认的高效选择。但在地图越来越精准的背后,是地图采集员们用双脚一步步丈量土地的长度,用车轮一圈圈轧出来的未知道路。

  魏军告诉笔者,百度地图的更新频率根据不同地域有所区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年平均更新三次到四次,三四线城市一年可能只有一次,而一些偏远地区可能是两年一次。这样的工作属性的确给了他们巡游四方的机会,但他们也不是专门出来游玩的,很多时候为了采集更准确的数据、更好的风景,早上5点就得出来工作。

  量体师胡春囡:

  好想量乌镇的“饭局单”

  “好想把这一桌都量了。”乌镇的饭局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比起吃瓜群众对座次、人员的八卦,胡春囡的第一反应简单直接:成为这些身家不菲的大佬们的量体师。在蓝色光标当过8年媒介总监,又在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部当了6年的公关经理,胡春囡最新的身份是量品定制的城市合伙人。

  量体师,是消费升级后催生的新兴职业。一件399元的衬衫,面料、样式、细节全部由客户挑选,还能获得私人定制的美好体验。“这个私人定制模式公司的衬衫一年迭代58次,这在互联网公司也是速度很快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就加入了。”

  量一件衬衫,量得越多,收入越高。这种“计件”工资对于习惯了稳定收入的胡春囡而言,也并没有不适应。

  “这份工作时间有弹性可支配,而且客户比较高端,能认识很多人。我运气真的很好,复购和再介绍率都比较高。”

  观点峰会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需要必须保持战略清醒,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要敢于颠覆、善于跨越。真正实现物理空间向“数字中国”“信息中国”“智能中国”“智慧中国”的升华,需要具备钱学森的“深、广、久、独”,让“大数据”化为“大智慧”,朝“后数据时代”迈进。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

 

  大数据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企业、学校、社会、国家都高度重视,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学习大数据技术,满足大数据企业应用要求,熟练业务技能,让企业大数据业务能够变现,能真正发挥效能。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互联网金融智库专家颜阳

 

  在大数据专业的体制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灵活,允许尝试走多种路径,才可能发现与克服过去机制中的问题。

  ——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从综合国际环境、技术趋势和中国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战略机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复旦大学教授毛扬勇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教育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分享新型实践教学经验、研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孙维杰

  名词解释>>>

 

  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如果将大数据比作一个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本报综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