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离乡返城,你都带了些什么?

  春节期间,贾樟柯导演的《一个桶》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带着妈妈给他的一个塑料白桶,踏上离乡返城的“后春运”故事。而现在的我们也已结束团聚的时日,告别故乡的亲人朋友,在家人不舍的目光中,踏上了离乡返城的路。可这条离别的路广大网友并不觉得凄惶,因为汽车的后备箱里、肩扛的大包小包里满满的都是家人的爱……

“妈妈的手艺是家的味道”
进城物品:腊肉
  胡萍(化名)虽是家里的“独苗苗”,但是从小就很独立好强,从不依靠爸妈,现在的她已是某知名国企的正式员工。她家坐落在岳阳的屈原镇,一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小镇。大年初四的中午,记者遇见她时,她正迎着许久不见的太阳,蹲坐在家门口仔细地将妈妈参差不齐的指甲剪成圆润的模样。当记者问离家后准备带些什么回城时,她的目光望向了正冒着烟的厨房。
    “我自己要带的行李并不多,只有一些衣服、洗漱用品,但是我的行李箱却早早准备了3大‘肚囊’。你看那还在厨房灶台边,用铁钩挂着的一块块腊肉、腊鱼都是我要带回长沙的东西。
  “妈妈总对我说‘你自己一个人在外打拼,肯定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吃食,也只能过年回家的时候我给你多做一些现成的,你可以方便吃’。每年回家,妈妈总是会做很多腊肉,其实家里根本吃不了这么多,她就是为了让我带回城里去慢慢吃。
  “每次过年回家,我总会发现妈妈的手指甲里藏着许多炭灰,怎么也洗不掉。这都是因为长时间熏肉、熏鱼才造成的。我让她别再熏了,不然手就真的白不回来了!妈妈却总是不以为然地说‘人老了,哪那么多讲究!只要我家宝儿吃得好就行’因此,我能做的便是帮妈妈修剪指甲,将指甲缝里的炭灰尽量去掉。
  “每次回城后,闻着妈妈熏制的腊肉味,就会想起小时候跟在妈妈后面到处走家串户的日子;吃着咸咸的腊肉,就能看到妈妈在烟重火燎中努力踮起脚把腊肉挂起来熏制的场景……妈妈的腊肉已经成为我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的陪伴,每次看到它,就会觉得自己仿佛又成了那个摇椅上,被妈妈大大的双手抱在怀里,哄着睡得香甜的婴儿。
  “妈妈制作的腊肉硬邦邦的,让我想起家乡的柴火的味道,想起那大山环绕之下的小村落里的砖头房,想起砖头房里坐着等待我归来的母亲……”胡萍说。
 
“外婆织的针针温暖”
进城物品:毛衣
  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的张强锋(化名)是家中的老大,住在一个群山围绕的小村。他一直坚信“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记者遇见他时,是大年初三的清晨,他正在水稻田里帮外婆抓鱼。当记者问准备了什么年货回城时,他将抓鱼时沾泥的双手擦拭干净,笑着指了指身上的黑色毛衣。
  “这就是我准备带回武汉的年货—我外婆给我织的毛衣。除去我身上的这一件,还有两件也是新织的,外婆已早早叠好,放在了我的行李箱里。
  “我其实自己也会买毛衣穿,但是外婆织的毛衣却更让我爱不释手。每每穿在身上,仿佛就能看到外婆一针一线、小心翼翼勾织的场景,外婆身上的温度仿佛通过温暖的毛线传到了我的心头,是那样的炙热。
   “外婆说我的棉麻衣服黑不溜秋、皱皱巴巴、到处透风,她还总说:‘别人家的小孩都穿着新衣过新年,你还是一个研究生哩!怎么穿衣服一点精气神都没有,从里到外都穿新衣服精神抖擞多好。’
  “每年回到家,行李还没来得及放下,外婆就会让我试试她新织的毛衣合不合身、暖不暖和。记得有次除夕晚上,外婆正在给我们年夜饭,妹妹拉着我偷偷地说:‘哥,虽说外婆每次说你这说你那,其实她最关心你了。每次都是算着你回来的日子快到了,知道你自己不爱买衣服,又怕你冻着,她都会早早去赶集,选毛线,然后每天都坐在凳子上,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仔仔细细地勾着,有时织到一半,冲着毛衣傻笑呢。’ 
  “其实,我哪能不知道外婆是心疼我。她知道我在北方读书,总是怕我不适应北方刺骨的寒风,怕我冻着身体,每次过年回家总是给我置备几件厚厚的毛衣让我带走……在外婆的眼中,我可能永远都是那个吵着赖着找她要糖吃的外孙。
   “爸妈因为要养活我们三个,不得不长时间在外打工,很少归家。而从小陪着我们三兄妹一起长大的就是外婆,她总是担心我们饿着了、冻着了、受欺负了。其实如今最应该担心的人是她自己才对。外婆年纪大了,手脚也不如以前那般利索,在这个大家都买毛衣的时代,外婆为我亲手缝制的毛衣,比起外面的高价毛衣要暖心得多。我现在最大的心愿便是外婆不再为我们操心,希望外婆可以一直身体硬朗下去,陪我继续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张强峰说。
 
“这是爷爷的字字祝福”
进城物品:春联
  杨慧(化名)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异了,她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在小小的营田镇生活了数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并没有让她变得叛逆,如今的她已是长沙市开福区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记者遇见她时,是大年初五,正好赶上她整理行李。她告诉记者:“因为学校在准备招生的事情,所以要早点回学校。”当记者问春节后,准备带些什么返城时,她拿起了书桌上那幅墨汁还未干透的对联。
  “这是我爷爷刚刚写下的一幅对联,他以前是知青,经常自己研墨写字。爷爷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我们家总是人来人往,因为大家都让爷爷帮忙写春联。对于春联,爷爷从来不含糊,他总会事先查找一些寓意好的对联然后再帮别人写。
  “爷爷从小就叫我写毛笔字,因为他说练字能够修身养性,最适合我这种玩起来没有边儿的小孩了。小时候自己还因为偷懒不练字被爷爷骂,那时的我只知道冲着他说‘爷爷真讨厌’!现在想来,爷爷可能是为了让年幼的我不要沉浸在思念爸爸妈妈的悲伤中。
  “他人都说父爱如山,但是于我而言,爷爷就是我心中那座沉重而无法撼动的山。他从不和声细语,他总是严厉地指出我的过错,因为他希望我变成一个对社会对自己有益的人。
  “他从不在我面前表现脆弱的一面,但奶奶告诉我‘爷爷在你不在的日子里,总是抚摸着你小时候的照片’。爷爷总是将他对我的祝福,融化在他的油墨之中。他笔下的一撇一捺的舞动,都寄托着他无尽的思念与祝福。在长沙,我每次下班回家,最先看到的便是爷爷的春联,它总能让我想起爷爷大大的手抓着我小小的手一笔一划描摹的画面。而春联上的每个字都寄托了爷爷深沉的爱,也传递着爷爷对我的殷切期望。”杨慧说。
———— 记者说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身为儿女,无论走多远,总挂牵着父母的担忧。如今,儿女离家前“密密缝”的返城物件品类虽然丰富了,但不变的是深挚的母爱对游子无时无刻的牵挂。于是,每次返城离家,我们的行李箱总被塞得满满当当。远离故土,跨越数百公里的腊肉、毛衣、春联......也总能让我们想起家乡的炊烟袅袅和家人的殷殷叮咛。也许,父母塞进行李箱的不只是物件,还有家乡的山与水、情与爱,它们陪伴我们走过一个个孤寂的夜晚,成为我们努力在异乡拼搏奋斗的动力。
人才报/民生网实习记者 杨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