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满腹经纶,年轻时有几分高傲,还有几分坏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性格渐渐有所改变,人变得温和谦逊起来,看我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玩微信玩得欢,竟然像小学生一样地请教我们:“怎么玩?能教教我吗?”
父亲学习能力非常强,轻而易举地就学会了玩微信,加了不少好友。浏览了一圈别人的朋友圈后,父亲得出一个结论:“朋友圈像日记本,生活点滴都可以写上去,既可以与朋友们分享、交流,又可以设私密,隐藏自己。”
父亲的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是到床头柜上拿手机,然后到朋友圈“串门”,品读,留言,点赞,交流,再翻到家族群,发一个早安的表情。
洗漱后,父亲拿着手机出门。自从开通“微信运动”,父亲散步变得有规律,加上潜意识里的“好强”,他每天的步数每天都必须上万。我们笑父亲有“强迫症”。父亲嘿嘿一笑说:“这叫动力。”
父亲散步的方式也变了,以前只是一味向前,快走或小跑;现在变成了“观察家”,边散步边饶有兴趣地观察周围的一切,时不时拿出手机“捕捉”一些美景或有趣的瞬间。回来后,他再字斟句酌地为每幅图片配上一首格律诗,或者写上几句有哲理的话,郑重其事地发到朋友圈。
父亲心思细腻,思维敏捷,餐桌上的佳肴,阳台上的花蕊,孩子们的童言稚语,朋友偶尔蹦出的“妙”语,都能成为父亲朋友圈的素材和内容。有一次我正大啃猪蹄,看父亲举起手机吓了一大跳,赶紧放下筷子,擦净嘴,秒变坐有坐相,斯斯文文,引得满桌人哈哈大笑。
微信玩得得心应手后,父亲又多了一个习惯,每晚八点,他准时泡一杯清茶,坐到卧室飘窗改装成的小书房,看一个小时的书。看到精彩处,父亲会用笔划下来,或者摘抄……看得多了,还开始在朋友圈写些感悟小文字,虽然无标题、无作者,但内容生动、活泼,有几分幽默,诙谐。好友们看到很喜欢,以为是父亲摘抄的,常常随意“拿去”。后来知道是父亲自己写的,惊叹不已,非常佩服。
父亲的“人气”直线上升。他的小文字被朋友转发到微信群后,不少人要加父亲好友。父亲爽朗,只要是喜欢他文字的,从不拒绝,渐渐有了固定“粉丝”。他们都是性格与爱好和父亲相近的中老年微友,有近似的经历和感悟。大家每天都在朋友圈“礼尚往来”,谈诗论画,非常热闹。
我也很喜欢父亲的文字,劝父亲将文字整理,或写长,投到报刊杂志。父亲摇头说,他写这些,只是为了好玩、喜欢,有轻松愉悦感。如果投到报刊杂志,就不“单纯”了,会变得有压力,不好玩。
那天,父亲将与我的对话发在朋友圈。大家都很支持父亲,认为玩微信本来就是一件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同时锻炼大脑,让思维敏捷、活跃,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好玩事,如果追求功名,就变味了。
看了大家的点评内容,我好一阵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