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转“招工”为“留人”

  找到招工难问题的“难点”,社会各界也有责任对缓解该问题做出相应的尝试与努力。

  加强人文关怀  提升企业“留人”软实力
  在蓝思科技行政楼内,其人力资源部门几位负责人介绍,新的一年,他们对于困惑已久的招工难问题有了新的尝试。
  “与其每年都处于招工难的被动局面,我们应该转换思维,变‘招工’为‘留人’。”宋坚冰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把人招进来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践行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留人的理念,如完善员工的晋升渠道、为夫妻档工人提供夫妻房、创办幼儿园方便员工照顾年幼的子女。”宋坚冰表示,蓝思科技已于今年实施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完善和统一,即把招聘和留人的工作都统一到人力资源这一个部门。
  “我们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只是负责招聘,员工的吃饭和住宿等问题,现在都要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要更好地了解工人,对自己招进来的人长期负责,将他们留住。”宋坚冰说。
  蓝思科技工种为平磨检验的90后员工唐尼尼对记者介绍自己的工作:“2016年毕业进入这里就没有离开了,我们的底薪三个月以后调整一次,一年以后也会调,年限越久工资就会越高,还有加班费的高低和员工的生日礼物贵重程度都会跟年限挂钩,这让人工作起来有盼头,我想一直留在这里。”
  而曾庆贵则介绍了伟创力公司的人文关怀,他说:“我们一直在改善员工的吃住条件,为员工建立了娱乐中心,里面涵盖台球、桌球、健身房等;还为准妈妈员工提供水果、牛奶和休息房,让她们感受到关爱。”曾庆贵介绍,在伟创力长沙的二期厂房里,将会增加更多的配套设施,为员工的衣食住行提供便捷和关怀。
  除了蓝思科技与伟创力这类省内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留人措施,记者还了解到,省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人文关怀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如山东齐鲁制药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代表韩旭表示,其所在的公司虽然已经转成民营企业,但是对于员工的待遇却依然还是参照国企。
  “比如我们过年过节会给员工发800元不等的奖金,其实如今很多单位都没有这些奖励了,但是我们公司还坚持把这些福利给到员工,这对员工来说是一种鼓励和关怀,也能稳定人心,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他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企业为普工提供的较为完善的晋升空间:如每个新人会有专门的师傅带,员工的进步和师傅的待遇直接挂钩,对员工从知识和绩效方面进行双重考核,三至六个月涨10%的工资等等。
  韩旭表示,其企业因为待遇好、人文关怀好,人员的流失率如今相对还较低。
   规范员工晋升  “留人”质量有保障
  像韩旭所在公司所实行的规范员工晋升空间的做法,在湖南也有大量的实践。蓝思科技就于去年底实施了提升基层工人素质计划,提拔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文凭且表现优异的1000名基层人员作为储备干部和管理者,以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渠道,也让有能力的员工对工厂进行自主管理。
  蓝思科技公共关系部相关负责人给记者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我的邻居就是这1000名储备干部中的一位,他毕业之后进入蓝思科技11园区成为储备干部,现在在一线轮岗。他经常跟我说感觉工作能看到有前景,想要成为懂技术的管理人员。”他表示,国家需要培养更多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企业则成为了培养该类人才的直接承担者。给予90后完善的晋升空间,年轻人也是愿意为制造业奉献力量的。
  曾庆贵向记者介绍了伟创力为规范员工晋升所做的努力。他表示,公司对一线管理员要求很高。“一线管理员是我们留人的第一道关卡,我们会对工作了一定年限的优秀员工进行考察,送他们免费去读大专或者本科,给他们创造价值提升机会,等他们学成归来以后,就能往管理层晋升,进而有助于企业留人、留才和追求高质量发展。”
 
强化自主创新  缓解劳动力依赖
  为了强化自主创新,我省不少企业在尝试以智能制造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以期缓解招工难问题。
  以蓝思科技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该公司出资6000万元设立了一个以机器人开发和制造为主要业务的子公司:蓝思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该公司董事长秘书彭孟武介绍,成立机器人公司重在解决蓝思科技迫切的招工难问题。从去年开始,蓝思科技就逐渐对一些老化的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年初更是痛下决心加大加快自动化改造力度。如,某生产线全部导入自动化后,人员精简一半,生产效率提高五成,分流出来的人员支持到新的产品线,缓解招工难题。
  “导入自动化后,减少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缓解用工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作用,已经显现。”彭孟武介绍,蓝思科技目前维持8万人左右的员工总数,对于其仍在持续追加投资扩大产能的劳动力需求来说,此举可谓意义重大。
  此外,上述采访到的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也纷纷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留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表示,除了企业自身内部努力留人,作为特殊的制造业,很多技术人员都是企业内部培养起来的,希望相关高校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比如我们企业所需的镀膜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没有,希望高校能在专业设置上多开设与社会所需对口的专业,方便学生就业,也缓解企业用工压力。”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
  除了企业和高校要做的努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留人问题,政府部门也在做出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简政放权,为企业提供“最多跑一次”便利服务,出台政策为企业招工提供便捷,组织“春风行动”让更多的企业对接到更多的求职者……
  破解招工难问题,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留人才,于社会各界,任重而道远。
 人才报/民生网实习记者 黄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