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本土青年人才,到了国内高校,往往不如一名拿着洋文凭的普通海归人才吃香,这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通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了一份《关于高校本土人才使用和评价的提案》,他认为是时候提一提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的问题了。
这些年来,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的轨迹还是比较明显的,一开始硕士就能顺利留校当讲师,接着要求有博士学位,然后是名校博士,再后来如果不是海归博士,估计自己都不敢到国内高校求职了。有的国内著名高校,则不仅要求海归博士,而且更加青睐国外名牌大学培养的博士。而这种区别,又在安家费等待遇上有所体现。
引进海归博士人才,是与国际接轨、提升高校师资水平的合理路径选择。然而,非海归不“娶”,其潜台词是海归博士水平一定比本土博士高。这一观念具体到个体,并不绝对。
海归中也存在着少数滥竽充数的“洗澡蟹”。之前有商业机构发布《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称,海归就业竞争力高于内地同等学历毕业生,但也有15%的海归竞争力比不上内地二本。
由此可见,再去片面且盲目地推崇“海归”身份,已经过时了。多引进一些海归人才,这不会有人反对,但凡事不可绝对化,尤其不能轻“本土”重“海归”,否则对本土人才不公,对真正提升国内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也没好处。□ 湘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