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磨”术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民间手艺人,因为种种原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曾经熟悉的走街串巷叫卖声、叮铃哐啷的劳作声,也成为镌刻着年代与回忆的独特声音,他们在哪?坚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走上长沙街头寻找这些“守艺人”,特别推出《守艺人》专栏,探寻星城大街小巷散落的跨越世纪的工匠精神。

       “磨剪子嘞,戗菜刀!”熟悉的吆喝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一张专用条凳上,锈钝的刀子经过磨刀匠的嚯嚯“把玩”,便变得锋利无比,那些年,这样的技艺每每引得城里筒子楼的孩子们热情围观。如今,在高楼耸立的现代化都市里,这样的吆喝既遥远又不禁勾起人们的回忆。
       记者在长沙街头遇到了来自河南漯河的魏书亭师傅,他在长沙磨刀已有20年。这些年来,他除了每年春节和农忙的时候会回家,其余的时间都会和老乡们来到长沙做磨刀生意补贴家用。魏师傅虽已是花甲之年,但身体依然矫健,他每次出来“吆喝”至少需要带着磨刀工具走5公里路。
魏师傅有两块磨刀石,一块质地粗糙,负责磨去刀刃的缺口;一块质地细腻,负责将刀刃磨锋利。他说磨一把刀的时间从五分钟到十多分钟不等,这一般要看刀的质量,质量越好的刀越难磨,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
为了招揽更多顾客,魏师傅来到某小区里,将喇叭对着高楼“吆喝”。
早上,魏师傅搭公交来到雨花亭一带,开始今天的“吆喝”。
不一会儿就有人将菜刀送下来。魏师傅一边磨刀一边自信地说:“10块磨一把,磨完不快不收钱!”
一家裁缝店的老板听到了吆喝声,立马将店里的剪刀送了过来。“磨剪子的角度要稍稍大一点,磨出来的剪刀才会好用。”魏师傅一边磨一边解释。
一上午工夫,魏师傅已磨了10把菜刀。为了方便收钱,魏师傅已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他说:“出来做生意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可能有钱赚都赚不了。”
午饭过后,魏师傅马不停蹄地来到车站,准备搭公交到别的小区继续“吆喝”。
中午12点半,魏师傅来到附近一家他所熟悉的面馆,点了一碗肉丝面作为午餐,已是饥肠辘辘的魏师傅吃得津津有味。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 巩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