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泉:“匠”能出新 “爱”在传承

  中联重科结构车间内,冷作工李传泉对着图纸在钢板上划出上百条线,像一个熟练的裁缝充分利用布料一样,保证钢板的每一块位置都物尽其用。对这项看似枯燥的工作,他有着高要求:“每次划线都要画得精细,不留瑕疵”。
在车间工作了30余年,李传泉经手的工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大师级的操作水准是怎么做到的?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两个字:“用心。”

专注与用心
慢工出细活,李传泉说“技能大师”不是一天练成的。
1995年,年仅17岁的李传泉从技校毕业,成为中联重科起重机分公司一名普通冷作工学徒,当时的他在公司众多工人中,毫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跟在师傅后面却悄悄地与自己较着劲:累的活他抢着干,人家不愿意加的班他主动揽,人家不留心的细节他一项项记录并琢磨。
说起冷作工,很多人对这项工作并不太了解。李传泉说:“这项工作需要把板材、型材、线材、管材等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制作成钢结构,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种。而且,急性子干不了我们这活儿,得心细。”
李传泉还记得刚进入车间时,师傅交给他的第一项实操的工作——焊接吊臂头部。一天时间内,李传泉需要独自完成制图、识图、焊接、安装等全套流程。可工作开始没多久,李传泉就一锤子敲到自己的手指上,血瞬间流了出来。师傅关切地问“要不要紧”,他嘴上连说“没事没事”,心里却很愧疚,“自己基本功太不扎实了”。
为了练好基本功,2007年李传泉报名参加长沙市技术比武大赛,专门针对零件的展开放样苦下功夫。比赛前,他买来专用纸板,连续两个月每天下班回家后都坚持练习画各种形式的展开放样图。有时为了画出一个复杂的图样,要趴在地板上画上三、四个小时,家人甚至偶尔埋怨,说他“着了魔”。
这股勤奋劲和用心的精神,让年轻的李传泉迅速成长起来,从学徒、技工、高级工到技师……就像日复一日精心打磨一款产品一样,李传泉从各方面磨砺自己的制作技术,期待厚积薄发。

创新与热爱
2008年,李传泉所在吊臂车间承担了当时的新产品120 吨汽车起重机和180 吨全地面起重机椭圆形吊臂的试制任务。
这是一次起重机吊臂的技术革命,但是,困难也随之而来。
由于椭圆形吊臂受力面广,能承载的质量更大,以前全部依赖进口,一台套吊臂进口费用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它最精华的生产工艺,模仿不来。”回忆起当年啃的这块硬骨头,李传泉至今仍要皱眉头。
没有现成的工艺标准,李传泉和同事根据以往实践经验,不断摸索调整进口高强钢的焊接参数;把修复进口吊臂的经验“移植”到椭圆形吊臂的试制中,不断充实自己的试制方案;没有现成的工装模具,他们就在实践中一遍遍设计、修改、完善自制工装,依靠精确划线、精心摆搭和精细操作,保证达到新产品的设计要求;为了解决工件焊后变形的难题,他们白天试验,晚上计算修正,不攻克难关誓不罢休。
终于,第一台套椭圆形吊臂成功下线了,试验获得完全成功。在李传泉的带领下,吊臂车间一批年轻的生产工人逐渐掌握了椭圆形吊臂的制作技术,并让其制作周期大大缩短。之后他们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一路奋勇攻关,从2008年开始,他们一路攻克200吨、350吨、1000吨高峰,最终登顶2000吨这一目前的世界纪录。
李传泉最为自豪的成果,当数重量超过2000吨、被誉为“风之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QAY2000全地面起重机。该产品创造了3项世界纪录:起重能力世界第一、臂架长度世界第一、负载行驶能力世界第一。
如今,中联重科完全自制的椭圆形吊臂正在生产线上流转。李传泉和他的团队为行业全速推进吊臂研制国产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同时,他还提出了瓶装气串联使用以提高利用率等众多高质量的相关合理化建议。据了解,由李传泉参与提出的这些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每年能够为公司增效达千万元。

坚持与传承
提起李传泉,中联重科结构车间副主任周全民一个劲竖大拇指:“他是我们车间的一块宝,不,是我们全公司的宝!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全民讲述了李传泉的一个小故事。
事情发生在几年前,当时车间生产任务异常紧张,一台起重机从生产线落地只有15天时间,工人们每天早晚赶工,还是赶不赢交货。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李传泉却开始琢磨:“是不是能对大吨位吊臂法兰工序进行改革创新,让品质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时间?”
为此,每天工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下了班,李传泉却依然留在了车间,对着机器一遍遍琢磨,一次次画着程序图纸,反复对自己的设想加以实验论证。“那段时间,眼看着他瘦了好几圈!有时深更半夜都还见他车间里的灯亮着。”不少同事都开始劝李传泉放弃,并告之他的设想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工艺操作规则,被采用的机会很渺茫。
但李传泉依然坚持,他说:“哪怕让我试试,最终不成功的话,死了这条心也好。”通过反复实验,李传泉终于证明:假如将原来的大吨位吊臂法兰工序“筒体划线、冷作摆搭、焊接、镗加工、总成焊接”改成“筒体划线、冷作摆搭、焊接、镗加工”,则在每根吊臂上能够节约出4小时,一台车有6截臂的话,则每台车在该环节能够节约出24小时生产时间。“更重要的是,经过仪器检测,这样的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跟以前的工序生产的产品,没任何区别!”
“神了!他就像个魔法师一样!改改工序就创造出奇迹。”周全民再次竖起大拇指。“这意味着生产一台车,就能够节约出一天的时间,这是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工作成绩出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可李传泉却依然不骄不躁,穿着蓝色工作服穿梭在车间,看见忙不赢的工友立即上去搭把手,遇到工友们不懂的技术问题则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团队好了才是真的好。我要带着我的团队,在技术上实现更多的创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李传泉告诉记者。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 胡雅柔  实习记者  邓嘉利

人物简介

  李传泉:冷作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劳动模范、中联重科中联之星、长沙市首批高层次人才,2012年成立湖南省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