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栀子女神”带领乡亲走共同致富路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漫山遍野的栀子花成为我们当地老百姓的致富花、幸福花。”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带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企业家——海泰栀子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杨莉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她付出的是汗水和艰辛,得到的是别人的认可和农民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说到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这位靠栀子致富的“牛人”,当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她为“栀子女神”。
 
从小“吃苦”深知农民疾苦
     杨莉家中有兄弟姊妹6人,母亲无业,一家人全靠父亲在屈原供销社上班挣工资养活。1981年她高中毕业后,在家种菜卖菜贴补家用。夏天,她背着泡沫箱卖冰棒;冬天,她将被子洗干净,租给附近下湖打草的农民开地铺。自小生活的艰辛,让她这个穷人的孩子学会了早当家。
     1982年,父亲为她在农场一分场农工商联合公司谋了一份营业员的工作。但这个乡办商贸企业没多久就垮了。1990年,杨莉走上了自谋职业之路,她在亲戚的建议下开了一个小卖部。街坊们都知道“这个姑娘晚上不睡觉”,因为她只想晚点打烊多挣钱。
     杨莉有着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自200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杨莉就把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当作自己最大的信念。10多年来,她先后向全国人大提交了270余份建议,涉农的建议就有200多份,涉及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农村教育、农民生活、农民脱贫等方面,发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强音。
 
一次参观与栀子结缘  
      杨莉与栀子结缘,还源于一次参观。在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一次重点建议调研过程中,杨莉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组培实验室。听着专家对组培苗的介绍,亲眼看到由细胞反应培育出的小苗生机勃勃,她敏锐地意识到:植物细胞脱毒组织培育是一条科技兴农带动农民更快致富的途径。
  说干就干,经过对众多植物品种调研对比,杨莉决定发展药食同源植物栀子。
  决心下定,但一没技术,二没设备,怎么办?她不畏艰难,四处请教专家,一年内11次去中国林科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争取到了王亮生等著名专家教授的支持和指导。教授们都说:“对组培这门技术的掌握,杨莉绝不亚于研究生。”
  2012年,杨莉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了优质栀子母本,坐火车从北京拖来营养母液,湖南第一个由农民创办、建在农村、直接服务农民的高科技农业实验室及育苗工厂,就在田间地头成立了。其培育出的栀子新品种“林海1号”,具有产量高、成熟早、抗病毒性强等优势,并且栀子果中天然色素、藏红花素、栀子苷等成分含量远远高于普通栀子。
 
合作社让乡亲走上致富路
     栀子花是岳阳市市花,栀子非常适合在洞庭湖区种植,它的花、果、叶、根都可利用,特别是从栀子果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杨莉坚信,栀子产业必将为乡亲们开启致富之门。  
  为了将农业科技落地生根,真正帮助当地的百姓致富,杨莉自筹资金建农民书屋,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施,购买了农业科技书籍、光盘3000多册。她的农民培训学校不仅有专家讲课,还有种植大户和社员的现身说法,让农民愿意听、喜欢听、听得进、学得会。
     “杨莉不仅心思活,做事还公平公正。跟着她,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漫步河泊潭村,“有能力”“不偏倚”成为村民口中对杨莉评价的高频词。
      在杨莉的带动下,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栀子,少则三四亩,多则数十亩,并成立了海泰栀子农民合作社,逐渐形成规模。
      至2018年,杨莉已在屈原管理区、岳阳县、平江县、益阳县等地的贫困村,带动种植1.6万亩。看到农民把荒山荒地利用起来,跟着自己种植栀子,一个个脱贫致富,杨莉有说不出的高兴。“让贫困户能‘栀富’脱贫,是我最大的职责和骄傲。”
 
栀子托起一个富民产业
  仅仅引导农民种植栀子是不够的,为解决农民卖产品难的后顾之忧,杨莉引入合作伙伴美籍华人、全球研究栀子深加工的顶级专家王志远教授的团队,投资8000多万元,在屈原管理区建立栀子深加工基地,提取天然色素、藏红花素,打造“优质种苗繁育+GAP示范种植+合作社+深加工+市场+互联网”的产业链。 
  “现在的农业政策这么好,加上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借着这股‘东风’,我们要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发展。”
  杨莉介绍,到2020年,计划将栀子生物产业园规划发展10万亩栀子种植基地,同时完成10亿元产值规划,并助力将屈原营田镇创建成为全市产业强、环境美、品牌响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栀子特色小镇。
     放眼未来,杨莉高兴地表示,要种下更多科技的种子,让它们在田间地头扎根开花,让漫山遍野的栀子花,成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致富花。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刘璋景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