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王”肖姐西瓜摊里看变化

 “我的瓜摊最大优势?那肯定就是这些瓜都是自己地里种的啊,货真价实!”肖姐说,她已经数不清自己卖了多少年的西瓜,与阳关和汗水为伴的无数个夏天里,她的西瓜摊也有了不少变化。

 
中人社传媒记者 张丹妮
“瓜王”的由来
  三伏天,有阳光直晒的室外都被自动打上了“此地不宜久留”的标签。小贩们更钟爱太阳落山后的傍晚时分出摊,但也总有一些例外,比如肖姐的西瓜摊。
  肖姐,全名叫肖爱辉,长沙市岳麓区人,今年52岁,“瓜龄”不详。但她一开口,你就会知道,这是个老瓜农了。
  “8斤5两,嘿嘿,我又猜对了。”肖姐正在进行的是她自创的称瓜游戏——顾客选好一个瓜,她先抱起来掂量掂量,估测西瓜几斤几两。这是她今天第3次毫无误差地猜中西瓜的重量,她笑盈盈地把西瓜装好递给了摊前的那名中年男子。
  为什么会这项“绝技”?原来,肖姐一直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西瓜,一个西瓜从地里采摘到售卖出去,都是靠她和丈夫老李人工搬运。“什么样个头的西瓜我都见过卖过!”肖姐说。
  由农户自产自销的西瓜被称为本地瓜,在地摊水果市场里,这类西瓜很受人欢迎。肖姐就是这一片马路市场里的“瓜王”。“看到马路对面那个摊子了吗,他们家卖的瓜一看就不是本地瓜,好几个人在那边看了又到我这来买了。”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摊子优势,肖姐随手来了一个对比举例。
  “有花纹的是有籽西瓜,没有花纹的是无籽西瓜、黄瓤的。来,试个味道!”这次来的顾客是一对夫妻,这个稍显简陋的摊位上的西瓜品质真的好吗?他们有些犹豫。
  肖姐立马从桌子下掏出水果刀,二话不说便搬出了最上头的那个西瓜,劈成扇形状,黑籽红瓤,一边递到对方手上一边用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介绍:“你看这些籽都是黑的,都是在地里自然熟了之后才摘的。”
  “那就一个有籽的,一个无籽的,要大个的。”妻子说。
  肖姐说,瓜要卖的好,一靠西瓜,二靠嘴。“来我摊上的顾客,一定不能空着手离开。”
 
太阳的威力
  12:10,丈夫老李骑着三轮车准时到来。他们家距离摊位1公里不到,肖姐的午餐都是由老李亲自配送,同时送来的还有补充的瓜。
  “地摊不比店里,西瓜晒个大半天就蔫了,我们都是随卖随摘,确保新鲜。”把饭盒送到肖姐手上后,老李便开始从三轮车上往下搬西瓜。
  “吃完饭趴着休息一会,多喝水,别中暑。”
  “好,下午要瓜了提前跟你发微信,记得看手机。”
  ——这是肖姐和老李每天的固定对话。
  吃过午饭后,肖姐会用手枕着头眯上一会。温度高,加之还要照看生意,肖姐趴不上几分钟就会抬眼。
  “你告诉我价格,等会我来帮你卖瓜吧?”看着肖姐忙活一上午,记者提出了帮忙。
  “无籽西瓜2块5一斤,有籽西瓜3块一斤,南瓜和莲蓬分别是7块和11块。我这个活简单,你试试?”肖姐热情地说。
  10分钟左右,两名30岁上下的男士来到摊前,选瓜、称重,成功卖出了一单。
  肖姐又抬起了头。“西瓜新不新鲜也有很多种判断方法。如刚从地里摘上来的无籽西瓜表面有一层白色的东西。”记者回头一看,肖姐摊上最底下的一个西瓜跟其他的西瓜比稍显不一样,那是昨天晚上采摘的。“西瓜如果看上去扁扁的就要不得了,很可能是瓜肚有水;西瓜的瓜蒂有一块凹下去了也不能要……”说到这些,肖姐话头根本停不下来。
  有样学样,记者也打算学着肖姐的方法与顾客对话,但比起顾客先来访的却是无聊和倦意。
  “这大中午时间基本不会有人来,你先歇一歇。”肖姐说,春天在地里干农活时,她晚上还会在家看电视打发时间。但只要一开始出摊卖西瓜,她每天晚上不到9点就睡着了。“可能也有点晒蔫了,这么多年习惯了。”
 
变化的西瓜摊
  “那个时候可不得了,这两条马路上全都是摆摊卖西瓜的。”到现在,肖姐还喜欢向人说起她最开始卖瓜那几年的“盛况”。当时她同村的村民大多都以种田为生,当季水果西瓜适宜本地种植且市场需求大,利润空间比种菜高得多,于是纷纷开始种西瓜,种植规模大的农户一年忙活这几个月,甚至可以保全年生计。
  肖姐和老李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种西瓜,这一卖就是近20年。“我们也不会别的技能,靠地吃饭还是稳当些。”同村人有的做别的生意,有的嫌太累放弃了,他们这对“夫妻档”却一直在。
虽然做的是西瓜生意,但肖姐的工作却是严格按照办公室白领时间来走:早上8点半出摊,下午6点准时收摊。
“您这每天收拾摊位比较费时间吧?”记者问。
  “那也没有,我这摊子每天都不收的。”肖姐指了指支撑西瓜的这块1.5米长、0.5米宽的木板,还有摊子上的大伞。“运气好,西瓜全部卖光的话,我就可以直接回家。”
  刚开始做西瓜生意的时候并不是这样,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如果忘记拿走,第二天一定会消失不见。“我的大伞以前就被拿走过好几次,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高了,这些玩意没人要了。”
变化的不只是这些,还有肖姐卖的商品。剥壳晒干后的莲蓬放入水中煮熟,加入八角、茴香等制成的香料卤水翻炒,这样二次加工的卤制莲蓬是肖姐的创意。个头与西瓜相似、全身金黄的小南瓜也来自肖姐家的菜地,只是因为喜欢它的样貌,不少顾客便买走了。
“明明种西瓜最辛苦,咋利润还比不上那些莲蓬和南瓜?”肖姐笑着说她没读过书,不懂这些原因。
  不过对于肖姐来说,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她的摊子更好摆了。“今年政府支持摆地摊后,卖西瓜的人又多了起来。只可惜今年西瓜我只种了一亩多地,不然还可以多挣点钱。”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