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育人才 非遗传承活起来
湘绣、湘瓷、小郁竹艺、侗锦、花瑶挑花……它们都是湖南的优秀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有些甚至濒临消亡。
如何让非遗项目“活”起来,一直是困扰社会各界的难题。这既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技艺、耐心坚守,也需要相关产品走向市场接受考验、实现复兴。作为全省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近年来致力于“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不仅为非遗保护作出了贡献,更有力促进了非遗人才的培养。
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湘绣、湘瓷、小郁竹艺、侗锦、花瑶挑花……它们都是湖南的优秀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有些甚至濒临消亡。
如何让非遗项目“活”起来,一直是困扰社会各界的难题。这既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技艺、耐心坚守,也需要相关产品走向市场接受考验、实现复兴。作为全省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近年来致力于“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不仅为非遗保护作出了贡献,更有力促进了非遗人才的培养。
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湘绣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年轻人不愿涉足,行业人才出现断层,再加上产品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理念等因素影响,湘绣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使湘绣重新焕发生机,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开设湘绣专业,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担任专业带头人,并建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又与湘绣骨干企业共建湘绣艺术学院。
该校改变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将湘绣人才培养融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打造“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湘绣项目被引入刘爱云大师工作室,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层级,按学年分段,实施产品全流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最终产品。
经过10余年建设,该专业培养了3000名高素质湘绣新传人。近3年,湘绣艺术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获奖80余项。两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共评出“金牌绣女”20名,其中该校湘绣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占16名。毕业生中有4人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湘绣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该校也因此荣获“中国刺绣行业培育新人奖”。
“原来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不仅是我担心,整个行业都担心。现在好了,湘绣后继有人,人才济济。”67岁的湘绣技能大师赵蓓瑛高兴地说。
除了湘绣外,该校还先后开设湘瓷、首饰、雕刻等非遗相关专业。目前,该校有23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完整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在校学生达到8000余人。引进刘爱云、黄永平、刘宗凡、粟田梅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成立湘绣、湘瓷、益阳小郁竹艺、花瑶挑花、侗族织锦、民族服饰、木雕等非遗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产品设计研发中心10个,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非遗传承、产品研发等专门团队18个。
通过改革提升非遗项目生命力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应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中。”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校长陈鸿俊认为,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一定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要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才有生命力。为此,该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为着眼点,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
根据非遗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要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构建了“四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即非遗共享课程模块、非遗特色课程模块、非遗互选课程模块,“三模块”是“四能力”形成的载体,每一种关键能力形成都需要三模块课程共同发力。大师、教师、传承人、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动态调整,变“死”课程为“活”课程。该校开发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等共享课程25门,“湘绣技法”“釉下五彩装饰”“竹制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等特色课程33门,“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选讲”等互选课程26门。
“一方面,我们将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传统工艺,推进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蕴。”陈鸿俊介绍,湘绣、湘瓷专业已成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该校手工艺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刘潇女表示,为了传承保护首饰制作中的花丝工艺、錾刻等非遗手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课程里的设计和制作各占50%。“50%的设计是让首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50%的制作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工艺,保护特色文化。工艺是传统的,设计是现代的。”
在坚守传统工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该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从题材、设计、工艺技法、材料、装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打造“新湘绣”“新湘瓷”等。近3年,师生共同设计创新湘绣320项、湘瓷426项、小郁竹艺75项、民族服饰106件(套),研发湘绣新技法6项、釉下五彩新工艺3项、小郁竹艺新技法2项,其中近400项创新成果被企业采用,有效推动了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校企融合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欧瑞凡是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锦手艺传人,为保护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从政府部门辞去公职创业,却没想到产品几乎无人问津。得知消息后,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为其公司产品重新设计了外包装,使产品一下提升了档次,销量有了明显提升。
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对口帮扶通道县,为该县服装企业、土特产企业、工艺品公司、设计公司等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产品包装、产品营销推广等共性难题。该校投资50万元,立项校级产业扶贫项目69个,组织教师为该县企业研发创新产品、包装设计等近620件套。与该县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组建21个研发团队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有力促进了企业产品从单一走向融合、从低端走向高端。
产业化、市场化是制约非遗保护传承的瓶颈问题,该校为此主动对接湖南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让非遗在产业化、市场化中赢得新生。该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先后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湘绣研究所、湘绣城集团、湖南瓷艺堂等33家行业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特别是与湖南湘绣城集团合作投入近4亿元共建湘绣产业科教园,集人才培养、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展示展销、成果转化、文化研究与教育体验、非遗保护传承等七大功能于一体。该园现已成为学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二级学院融进产业园区”。同时,该校与益阳市政府共建湖南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学校位于创意园的核心地带,与园区融为一体,形成了政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遗相关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该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大学生创意创业街、分项目分专业的创业孵化区、湖南工艺美术品设计研发中心、通道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等,打造师生筑梦-逐梦-圆梦的“众创梦工场”。最近3年,该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68项;6900多名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意集市、作品展销会、美院微商城售卖会等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共售卖课程作品近万件(套);66个学生非遗创业项目落地实施,1250名学生直接参与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突破3000人。
阳锡叶 路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