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人才基础 服务“三高四新” 湘籍代表、委员全国两会建言资政话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以“全团力量”提出,支持我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等“三个高地”。

  “十三五”以来,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正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征程中加快集结。与此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也是我省践行“四新”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会代表、委员就上述议题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推进“三高四新”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阳卫国:依靠人才、投入等优势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株洲是一座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在科技部去年发布的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株洲位列全国第41位。”在日前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首场网络视频采访中,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介绍了株洲在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中的优势及下一步工作举措。

  阳卫国说,株洲拥有总量超过10万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拥有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造中心,拥有超过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40家。湖南省打造的3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中,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主要布局在株洲,轨道交通、服饰产业已突破千亿规模。此外,研发投入3年行动计划成效明显,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3.8%,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株洲既有独特的优势,更肩负了特殊的责任和使命。”阳卫国表示,将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再发力,落实各类人才政策,努力在株洲营造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再发力,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主动与长沙、湘潭协同创新,共同打造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刘维朝: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启动普职并轨培养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服务对人才理论素养与应用技能的整合需求不断提高,现行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制模式凸显出诸多问题。个体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类型差异和时间差异,初中毕业时将学生强制分流,形成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价值鸿沟,导致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持有严重偏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中“文化”与“技能”之间的割裂,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刘维朝建议,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通过调整普通高中招生政策、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新增加普通高中学校数量等途径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实现普通高中全面普及。初中毕业生依据中考成绩、个人志愿升入不同普通高中学校。同时,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长期并存的种类繁杂、同质化严重的模式,通过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等方式,创建以高三为教育起点的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为两年。

  刘维朝还提到,全面启动普职并轨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全体学生在通过高二年级合格性考试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资格后,根据自主申报意向分普通高校方向与职业技能方向两个通道进行专项培养。此外,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发展通道,促进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加快职业技能型高校建设,开拓技能型人才发展空间,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部分专业设立硕士点,着力培养行业高端技术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屈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推动制造强国、产业兴国

  “作为产业工人代表,我最关心的还是工业制造和技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屈胜认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要想做强、做优、做大,必须依靠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技能工人。

  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屈胜亲身体会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比如说,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精密度很高的设备,如果国内没有,国外的厂家会让你花高价购买设备,而不是转让关键核心技术,这就是‘卡脖子’现象。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高铁、盾构机等都曾经历过这个阶段。”

  屈胜说,以前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落后、科研水平不高、工艺制造水平差。“在自主创新方面,科研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经济效益,还是要靠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技能工人。眼下,不少技能工人不仅薪酬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不高,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长期这样将影响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建议,从税收减免、社会福利保障、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出台一些激励性政策,统筹兼顾社会、职业院校、企业、个人及各方面利益,转变求学、就业传统观念,鼓励企业给技能人才开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让技能工人的收入高起来、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地位高起来,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力、创造力,增强其获得感和职业自豪感、荣誉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制造强国、产业兴国。

  全国人大代表雷鸣强:积极引导地方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表示,地方高校汇聚了区域内多学科高层次人才,是地方的“人才库”“科技中心”,是推动乡村振兴重要的有生力量。

  在《关于推动地方高校深度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提案中,雷鸣强建议地方高校、政府和企业联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发挥地方高校学科专业齐全、高层次人才较密集的优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出台政策引导产业、乡风、生态、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人才深入乡村、服务乡村。高校联合政府开展“一村一特”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形成互补,逐步形成宜居和农耕文明传承综合体。

  雷鸣强认为,地方高校可通过建立“农、科、教”深度融合机制,纵向打通从高校创新源头到乡村田间地头的创新链,横向推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乡村服务。将地方高校多学科人才优势及教师成果创新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动能,整合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此外,地方高校要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聘请优秀职业农民示范,鼓励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形成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地方高校帮助乡村制订乡村5年发展规划和远景规划,把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乡村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乡村医疗、养老、教育管理人才,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设立特聘岗位等方式,推进村支书和村民委员会主任职业化管理。设立乡村人才大数据平台,寻找从乡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公务员和知识分子,吸引他们回乡促进乡村振兴。

  本报综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