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传媒记者 邓宇
中人社传媒记者 邓宇
一边是媒体融合大趋势,一边是短视频行业爆发式增长。作为一种新的内容承载模式,短视频可以更加直观、迅速地获得用户反馈。而如果创作者恰好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只要善于把握用户真实、准确的反应,就能一步步打磨出更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
在中人社传媒的组织体系内,视频中心承担了报社所有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任务。别看部门办公面积不大,平时人手也不算充裕,却蕴藏着无法忽视的巨大能量——短短1年多时间,由该部门创建并运营的抖音账号粉丝数量即突破100万,其中袁隆平院士生平事迹报道视频播放量破3亿。
成功的第一步往往从敢做梦开始。“融媒5周年”到来之际,报社视频中心负责人张毅向记者讲述了去年年初发布的就地过年公益短片《等一个春天》从创意构思到最终诞生的幕后故事。
一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支队伍也要像一个人。在我看来,媒体融合首先是人才的融合,人才的融合首先是技能的融合。一直以来,视频中心团队的自我要求是,每个人都要像一个团队一样拥有多面技能,合在一起时则要像整体一样充满凝聚力。
最近几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人不得不开始习惯就地过年,把中国人一年中最浓重的团圆和思念留在他乡。
2021年的年关像一位陌生的过客,闯入了归乡情绪弥漫的长沙。为了防止疫情反复,各地陆续发出“就地过年”的号召。说是号召,实乃约定,更是落在每个人身上的担当。
农历新年来临前2个星期,从隔壁采编中心办公室传来阵阵欢快的歌声。原来,《凡人微光》栏目联系到一位留长过年的受访者,收录了他以“就地过年”为主题创作的歌曲。欢快的旋律给了我灵感:拍摄一部“就地过年”的公益片,作为视频中心今年的传统节目。
视频中心的传统是在农历新年来临前,带着情怀和热爱创作一部有年度意义的片子。我把想法告知其他三位同样来自外地的同事,他们听完都欣然同意。
视频创作包括脚本、制片、勘景、拍摄、后期等一系列环节,要在几天时间内赶制出一部精品,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不多。事实上,我们要克服的问题还不止这些。经费不足、人员紧张……最重要的是不能和报社的日常工作产生冲突。
在中人社传媒探索融媒体转型的5年征程里,我们早已摸索出一套高效的视频生产方法。面对临时出现的“急、难、穷”任务时,只要硬着头皮迈出第一步,一切都能通过专业素养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
然而到了开策划会的时候,大家又犯了难。这次拍摄的公益片难度比以往都大,经费、场地、演员等前期筹备工作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年前基本完不成任务。
同事Z一拍桌子说,先拍呗,大不了我们自己当演员,场地找朋友赞助。
那就先拍吧,经费我先垫着。
同事W问,方案需不需要跟领导报备一下?
我说,不用。
“就地过年”,就这么定了。
二
根据任务分工,作为编剧、导演的我需要兼职担任航拍师。同事Z除了做演员,还承担了灯光师的职责。女一号最终由运营部同事Q出演,她有一张热情洋溢、充满文艺气息的脸,符合我们对女一号身份的设定。
简单规划好场地和路线后,我和同事R拉上Q驱车出发拍摄了。一路上,我回想起2020年初拍摄《星城大爱》防疫公益片时,长沙街头门可罗雀的场景,真是安静得令人心疼。可转念一想,媒体转型不也是这样吗?先机与危机、魄力与阻力,关键在于领航掌舵和冲锋陷阵的人能否面无惧色,闯出一条新路子来。
在公园取景时,几个跳扇子舞的大姐过来围观,见我们扛着一堆拍摄设备,一问才知道是报社,脸上纷纷流露出惊讶的神色。大姐们能歌善舞、面容和善,我们热情邀请她们担任群演,顺便请她们点评以往创作的视频作品。
大姐们欣然答应,并不时发出感慨:“原来报社也这么会拍视频了。”我的心绪也跟着发散开来:回到5年前,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融媒体改革,恐怕我们无法像今天一样,刷新人们对传统报社的认知。
当天的拍摄有一场夜戏需要在车内完成。整个部门唯一会开车的我,只能又充当司机跑起龙套来。冬季的冷雨瓢泼而下,拍摄进行得不太顺利,我开车载着剧组其他人在路上跑了十几个来回。随着最后一声“咔”喊出,雨停,天微亮,几位同事虽面露疲色,但依旧激情饱满。做我们这一行,热爱是最持久的动力。
在大家的密切协作下,拍摄任务算是顺利完成。而为了顺利出片,我们一直奋战至腊月二十九这天,所有人取消了原定休假,留下来加入后期剪辑,赶在新年钟声敲响前将视频送审,并通过采编中心的新媒体矩阵对外传播。视频一经面世便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也获得了第六届湖南网络视听大赛二等奖。
艺术之光,永远来自团队的思想火花。从自嘲“山寨军”到自信已转变成融媒体领域的专业“水手”,我们坚持把每一次创作当作一场团队考核与历练。5年来,我们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在这场传统媒体的融媒蝶变中,我们用光影与声色以正视听,更已证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