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渐近,味渐远

□ 封丘 张晓峰

  过去在乡下,腊八过后,年味即开始升腾起来,到大年初一时最浓。如今在城里,不到大年三十几乎察觉不到年味的存在,不禁令人感叹年越来越近,年味却越来越远,远得只能从童年的记忆里打捞了。
过去没有现成的八宝粥充数,全得靠自己调配,但也都是就地取材:小米、绿豆、红薯、大枣,有这四样就够了。最好是地锅,用劈柴火熬出的粥黏乎。说是“粥”,其实是干饭,用筷子能挑起来,第一口自己不吃,让堂屋前的枣树吃。枣树也不吃,麻雀很快飞来啄食。只要心意到了,据说来年会结更多的枣,枣也会更甜。
腊八过后,镇上由原来的双日子成集变成天天有集,美其名曰“年集”,人比往日多了,卖的东西也越来越有年味了。卖肉的,卖新衣服的,更有年味的是卖春联和鞭炮的。集市上的孩子也多了,他们奔跑着吹口哨、放鞭炮,古老的集市马上有了活力和生机。
至于祭灶又是个重要关口。除了在灶台上贴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吉祥”,还要弄几个好菜供上,谦恭地跪下磕几个头。那年月,人们的最大愿望是填饱肚子,这全靠灶王爷保佑。祭灶是大人们的事情,小孩子只对祭灶糖和鞭炮感兴趣。祭灶糖上沾满芝麻,吃起来又酥又甜,那可是最好的美味。
最浓的年味在舌尖上。饺子可以尽情地吃了,但这微不足道。腊月二十六这天,炉火旺盛,炊烟不断,白面馒头自不必说,还有各种馅的包子、各种造型的枣馍。到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炸各种丸子,煮各种肉食,提前备好各种待客食材。炊烟里满是香气,指尖上都是油腻,言语间皆是美味。
最值得回味的年味在浓浓的亲情、邻里情和乡情中。彼时拜年是实打实的磕头,儿孙满堂地跪满一地,是老人们最开心、最高光的时刻。家族里的人,住再远也要给长辈拜年。邻里间、同生产队的,也要按街坊辈给长辈拜年。无论是国家干部、知识分子、老板土豪,此刻只有长辈、晚辈之分。
那时候走亲戚,初十以前都不算晚。不用带什么贵重礼品,不管多远的亲戚,去了不吃饭就别打算回去。我十来岁就开始走亲戚,人家照样准备六盘菜招待,还想方设法让我喝两盅。很多时候,篮子里的东西非但没有少,反而多出来一些。这也算是乡愁的一种吧,年纪越大,越怀念久远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