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传媒记者 易巧君 通讯员 姜心玥 人社部日前公布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和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名单,对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进行表彰,其中湖南2人获评中华技能大奖,4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本报将陆续推出湖南本届杰出技能人才报道,敬请关注。
翟筛红,1969年出生,16岁跟师父学做木工,2年后出师来到“社会大学”继续学艺、炼技,1995年加入中建五局装饰幕墙有限公司,2006年被选派参加全国首届建筑业技能大赛夺得精细木工比赛第一名,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中建五局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全国劳模”,如今又荣获中华技能大奖,荣膺“工人院士”称号……仅初中毕业的他,凭什么能够一直这么“红”?
木工本领精湛,登顶世界技能博物馆
技高传世,博古通今,在历经近5年建设今年即将正式与大家见面的世界技能博物馆里,藏有一扇知行窗、一把鲁班锁,它们均出自中建五局高级技师翟筛红之手。
它们也完美印证着翟筛红一直“爆红”的精细木工本领。
知行窗采用“乱冰纹”工艺。事实上,2006年,翟筛红正是凭借制作“乱冰纹”的高超技艺,一举夺得首届全国建筑职业技能大赛精细木工组第一名,并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4000万建设者有了自己的新偶像”为题,对他进行了特别报道。
“乱冰纹”是一种古典窗饰,以不规则拼接的木料模拟冰块破碎后呈现的纹路。在这次大赛中,来自全国的116名选手参加了精细木工组比赛,最后只有寥寥数人在规定的8小时比赛时间内完成了“乱冰纹”的制作,而翟筛红却仅仅用了不到4小时。
翟筛红介绍,“乱冰纹”难就难在“乱”上,每块木料需要从不同角度拼接且不差毫厘,任何一个接口,哪怕只有1毫米的误差,整个窗子就无法装起来。每根木料之间包括窗边,都不能用钉子,也不能用粘贴剂和机器设备,全靠手工制作的榫卯结构。
而翟筛红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这扇知行窗,因为在“乱冰纹”的基础上加了“cscec”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识的5个字母,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但翟筛红说自己从来不怕难题,他会边做边想办法,最后用羊脚榫顺利解决。
“在‘乱冰纹’本身的拼接中,这种羊脚榫卯结构不太用得到,但因为这上面的每一个字母并不是整木雕刻而成,而是一块块木料拼接,为了让这些横竖木料平稳紧密牢固方用上了——它一头大,一头小,对上去再扣起来,拔都拔不出。”翟筛红认真讲解和比划着,那份顺利解决难题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鲁班锁相传由鲁班发明,是用来锻炼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的一种益智玩具。其天梁、地横,前檐、后挡,左擎、右柱,六木扣合、榫卯相嵌、自成乾坤,非钉非胶,集合了古代匠人的大智慧,拆装是个技术活,制作更是技能值满满。它们有各种样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依靠中心凹凸错落的榫卯结构,让每一个部分互相咬合,形成不用钉连、不用胶粘的自锁结构。
翟筛红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鲁班锁属于十二方锁,为对称式造型,由十二根两两相似的木质构件咬合而成,经过选料、开料、画线、锯料、开口、打磨、上色、组装等多道工艺,从构件的加工到组装完成都给人以严谨之感,展现臻精致美。
“鲁班锁看似简单,但制作要求很高:材料一定要标准,做工一定要精细,尺寸稍有偏差,就容易卡死。”翟筛红表示,选择制作鲁班锁进行捐赠,是为了向木工的“老祖宗”鲁班致敬,希望鲁班精神能继续传承下去。
鲁班精神传承,
创新成就品牌工作室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木工多使用气钉枪、电锯、切割机,老祖宗智慧结晶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上也难觅影踪,传统的木工好手艺还有用武之地吗?
翟筛红认的“真理”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施工方式,但追求高品质的“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自己是手艺人,会做到老,学到老。只要不断提高和创新,就有生存的空间。”
事实上,如今去往项目工地,他背用来装刨子、锯子等的工具包情况少了,更多时候是根据设计图纸比照现场施工情况,查找施工中存在的细小问题,用另一种方式追求精益求精。这也是他近年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飞检”,强化公司对项目质量、安全、物资管理的过程监管。
曾经有一次“飞检”华南理工大学项目,项目上有几十平方米的地砖,翟筛红一眼望过去便说:“标高平整度误差3毫米。”工人不信,找来水平仪测量,立马证实翟筛红“目测”是对的。在疫情形势严峻的2020年,翟筛红也“飞检”了42次,在建项目覆盖率、整改完成率均达100%;2021年则“飞检”35个项目,提出整改通知单明确质量事项67项,整改完成率也是100%。
翟筛红的工匠精神,浸润着他身边的年轻人。公司有一位经理级员工从行政管理转到技术管理岗位,他刚开始并不情愿。作为曾经主动请辞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前辈,翟筛红用一句话点醒了他:“技术是永远不会落伍的工作,精通一门技术,才能够安身立命。”
翟筛红说自己如此“点”,也因为数十年来积累的“底气”。2007年,公司翟筛红班组成立,先后培养了200多名木工技术人才且多发展得风生水起。2015年,班组“升级”成立翟筛红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又带领15个“三创”小组,逐步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围绕“数字建造、绿色建造、工业建造、装配式装修”等开展专题研讨与创新。
工作室从热点入手,融入大局,其中城市更新项目数字技术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如昆明西山海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室应用无人机无接触测量技术,不仅实现“数字建造”,更是刷新快速建造新速度,10天测量建筑1500余栋。
从技术入手,创造效益,其中垂直打孔机解决了人工打孔危险系数高、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复杂装饰幕墙工程放样机器人智能放线,能够迅速做出分析,实现自我控制,并自动完成对准、读取等操作,已完全代替人工放线。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截至目前,翟筛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骨干200余人,近5年收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100余项、省级工法QC成果40余项,实现创收节资近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