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站在传统手工织布机前,往返的飞梭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首家喻户晓的乐府诗。如今,这一幕画面已经在浏阳市北盛镇卓然村再现,并且被赋予新的发展内涵。
“我想复兴村里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织染手艺,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纺织文化传承,帮助村民就业增收。”汪新桥介绍,卓然村被誉为“棉布之乡”,一直都有纺纱织布的传统。几年前,村里决定将原本废弃的厂房改造成染坊,在传承、发扬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植物染”的同时,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
植物染是通过熬煮提取植物中的色素获得五彩斑斓的染料,进而将面料浸入其中上色,待固色、晾干后便能得到惊艳世人的奇幻色彩。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专门负责染色的“染人”。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更多人开始意识到隐藏在植物染淡淡香气的背后,是亲近自然的无穷魅力。
在汪新桥看来,这门手艺学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摸透各种植物的秉性,了解它们的生长、采集周期,“一草一木,皆可印染”。他还特意演示了草木染的工艺流程:清洗原料并放入大锅熬煮,约1小时后过滤杂质,染料即制备完成;取一块白棉布用水完全浸泡后展开,随意抓取成团,捆扎放入染缸染色;反复翻转布料均匀,约半小时后取出,放入加了食盐的清水中固色;解开绳结,用清水冲洗后晾干,一件留有自然印记的植物染就算完成了。
植物染所用材料天然无毒,部分染料甚至可以直接饮用。但其生产效率不及机器,对从业者技术与经验要求高,加之生产环境较差,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这门手艺。不过自2018年染坊成立以来,卓然村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开展研学之旅的热门目的地,不仅赋予传统手艺新的生命,也持续带动全村文旅产业崛起。
“村里还有300多人会这门技艺,但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大。我们正在大力倡导通过开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汪新桥表示,重建染坊既能发展乡村旅游事业,也能延续卓然村百年纺织布技艺,用自然简约的工作方式,为村民编织五彩斑斓的生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