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新时代新格局
经济社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我国通过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工作要点》也提到,今年湖南将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完善“招、培、就”联动机制,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在京参会的我省两会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以人才和创新的双供给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万步炎 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万步炎 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牛”科研团队负责人万步炎认为,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他建议,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持续加大对中西部高校及财政困难省份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高等教育经费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尤其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科研成果与人才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科研选题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万步炎建议,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闭环。
尹双凤 支持湖南创建先进制造国家实验室
“湖南制造业已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建议国家支持湖南创建先进制造国家实验室。”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尹双凤表示,我省正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建设先进制造国家实验室中肩负重托、具有独特优势。
他建议,汇聚湖南信息、材料、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学科优势,集聚省内相关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智力资源,设置重大项目、实施“揭榜挂帅”,以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任务合作的方式支持湖南创建先进制造国家实验室。
对于实验室研究主攻方向,尹双凤建议开展先进制造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先进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新生态。以制造业龙头企业需求为目标,重点攻克自主多模态环境感知、云边优化控制、多机器人协同精准控制作业等关键核心“硬”技术,赋能制造业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感知算法、智能控制器、自主导航芯片、互联网络集群无人系统等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他呼吁,建立完善国家实验室现代管理制度、专家委员会学术管理机制、产创融合机制、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等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国家实验室引才引智政策,为建设先进制造国家实验室提供有力保障。
何寄华 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是农业实践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偏弱,涉农职业教育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在助推农业强国建设中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地质院院长何寄华就此提出多项建议。
何寄华表示,各级政府要完善“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具体到各部门来说,教育部门要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指导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和督导评价;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农业农村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和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社部门要做好农业农村人才激励、推动就业政策服务落实等工作。
同时,以涉农职业教育公益化为导向,探索建立重点支持机制,突出向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和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县域涉农职业教育及涉农专业学生的倾斜。鼓励引导涉农大中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鼓励县职业教育中心以“校中厂”的方式共建一批实践中心,推动企业、学校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链和人才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
何寄华建议,要根据现代农业需要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涉农职业教育,力争让更多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畅通涉农职校毕业生就业通道,保障其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和聘用条件。此外,在乡村设置农业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涉农职校毕业生等。
潘碧灵 支持湘潭大学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潭大学作出重要批示5周年,也是该校建校暨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65周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内涵丰富的纪念、学术活动,改善教学条件,实现校园环境扩容提质,汇聚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派“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
潘碧灵说,湘潭大学曾于2005年明确为部省共建高校,后调整为地方性高校,学校的发展一度受到较大影响。他建议重新恢复教育部、湖南省共建机制,或比照教育部部属高校给予年度同等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深化部属高校对湘潭大学的全面对口支持。自2019年起,教育部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高校支援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该学科跻身A类起到了重要作用。潘碧灵建议进一步深化该机制,由教育部牵头组织部分高校,全面对口支持该校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等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助力湘潭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和优势学科。
潘碧灵介绍,近年来,湘潭大学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一定的办学特色与成效,先后培养3名院士、10余名“长江学者”、20余名“国家杰青”,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双百”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一批先进典型。目前,学校正在建设“1+3”机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将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