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绽放田野上 乡村振兴有支“郴”

  春日的阳光穿越云层,洒向郴州的乡野田畴,映照在年轻的奋斗者的脸庞上。他们曾是海归青年、高校学子和青年创客,如今主动选择扎根乡村,希望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用行动作出“时代使命,舍我其谁”的铿锵回答。

  他从“洋专家”变身“田秀才”

  湖南生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试验田边,何其龙像一位种田多年的农民,忙着介绍自己对种植稻米的观察和探索经验。然而,出生于1989年的他其实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海归。2013年,何其龙从韩国庆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经不住亲人的再三劝说和对家乡的思念,决定回到老家安仁入职生平米业,从“洋专家”变成了“田秀才”。

  生平米业是安仁县一家集优质稻选种供种、订单种植、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20年,从事农资推广工作的何其龙在走村入户时发现,乡下的农机手操作农机作业时距离远、耗时久、耗费高,不少种田大户购置了多种农机设备却只能一个人用。

  “购买一台设备得花八九万元,对农户来说根本不划算。”何其龙决定改变乡村农机利用率低、农机订单成本高的现状。他一头扎进办公室自学编程,借助互联网优势打造“共享农机”概念。2021年10月,一款能提高农机使用率、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户效益的“农机一键达”平台上线了。

  “有了这个小程序,我可以提前预约,基本不会误事。”体验过平台服务的种粮大户和农机手对此赞不绝口。不仅如此,农户还可直接在微信小程序登录“农机一键达”,了解周边农机的具体情况,如查询附近空闲农机手和发布作业需求等,并能帮助他们定位到具体田地位置、面积、分布和作业情况等。

  何其龙介绍,“农机一键达”将农户和农机信息资源整合,线上就近下单、接单,并通过与农机销售商合作邀请商家入驻,为农户降低购买农机的成本,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成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缓解种粮大户农机设备闲置率太高与散户找农机设备相对困难之间的供需矛盾,大大增加了农机利用效率。

  受到鼓舞的何其龙再接再厉,邀请专业人员和自己一起优化小程序的各种功能和服务,并成功推出具有“农机一键达”功能的APP,不仅方便了农户和农机手,政府部门也可通过平台获取种植户种植面积和种植成本等基础数据,为制定惠农政策提供相关依据。去年,“农机一键达”荣获郴州市创新大赛第一名和第八届湖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目前已有注册用户1000多人。

  他要做让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这片旱地的烤烟没种好,烤完后烟叶上有黑点,影响卖价。”桂阳县仁义镇大湖村村部门口,侯勇正托起一片烟叶仔细观察。这个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目前任大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8年大学毕业后,侯勇回到桂阳县城创业,是县里小有名气的青年企业家。2020年,村里正值换届,镇、村干部纷纷上门劝说,希望侯勇回村参选。从企业转到村委会工作,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各种繁杂事务,侯勇没少吃苦,一位前辈提醒他,“基层的事就要多走动”。“我原来比较急躁,基层治理磨炼了我的性格。”侯勇从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方法:讲感情、讲道理、讲法律。

  作为郴州市城乡风貌提质的重点村,拆违拆旧是对侯勇的考验。为解决这个难题,侯勇带头将自家和爷爷家的老房子拆了。面对不配合拆房的村民,侯勇先是带着村民组长上门做工作,随后组织近邻上门劝说,如果还是不行就发动亲友来帮忙,总之一定要把问题顺利解决。

  2021年以来,大湖村村委会针对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筹资硬化通村公路和大街小巷、安装太阳能灯、沿街砌筑垃圾池,完成莲花片和大湖片12个组自来水入户、污水排放和灌溉井群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等。侯勇不仅重视让村民感受到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实惠,还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村里修建了新文化广场,配备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各类乐器音响等文体健身器材。

  至于发展产业搞经济则是侯勇的强项。烤烟是整个仁义镇响当当的招牌,大湖村的种植面积能排进前三,但考虑到烤烟产业发展的上限明显,侯勇萌生了通过其他产业求突围的想法。

  他将目光投向大湖村那片全镇面积最大的山地,引进企业在村里发展油茶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有2000亩。2021年,他又发动村民种植脐橙1000亩,组建了中药药材合作社,种植黄精、玉竹近1500亩。此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集中流转耕地200亩,在大湖村成立支部农场培育稻种,既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又探索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75万元。”回村工作3年,侯勇看着村集体经济每年上一个台阶,他心满意足。

  善学助她成为“最美新沙洲人”

  一大早,沙洲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熊思晨套上红马甲出了门,准备和沙洲志愿服务队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帮种植户给柰李疏果。

  忙完农活走出果园,一位坐在路边休息的老奶奶喊住熊思晨,硬往她手里塞了一个马蹄。“感确恩(沙洲话‘谢谢你’之意)!”熊思晨顺势用方言和老奶奶聊了起来。

  熊思晨是江西宜春人,去年8月作为选调生派驻沙洲工作,不到半年便学会了当地方言。“好多老人家只会说方言,如果我不学,一些入户走访、为民办事的工作根本开展不了。”熊思晨坦言。

  “善学”是熊思晨的一大优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本科时,她曾参与“千人百村”社会实践活动,前往贫困村与扶贫工作队同吃同住半个月。这段经历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人不断接力完成。

  “青春就该到基层去锻炼,到乡村去成长。”2022年,熊思晨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考取山东、湖南等地选调生,也拿到了北京、广东等地的国企Offer。几经考量后,她还是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最终选择离家乡较近、选调生政策更符合其职业规划的湖南。

  党校培训结业时,得知自己将前往“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驻点,熊思晨欣喜之余深感重任在肩。来到村里第二天,她便迅速进入角色:白天值班为村民办事,晚上入户走访;晴天防火灭火,雨天防汛备汛;客人来了做讲解,村民求职要帮忙……每一天,熊思晨忙碌且充实。

  考虑到平时来沙洲的游客多,熊思晨还主动申请周末值班、加班。短短数月的基层工作,虽然只是日复一日地做一些小事,却让她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有了更务实的理解:“为了服务好群众,基层干部必须拼尽全力。”

  熊思晨看到,沙洲村推出了“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制度,激发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她更看到,村里发展红色旅游、电商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就业工厂,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这些都与她和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息息相关。

  今年1月,在沙洲村2022年度“十项最美”表彰暨村集体经济分红会上,熊思晨身披绶带获评“最美新沙洲人”。她已从一名中国农村建设的旁观者,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探索者、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陈莉 王路莎 唐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