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赋能 实践强技

长沙理工大学不断擦亮“卓越工程师”信念底色

  日前,国内首个光热装配式能源岛在吐鲁番湘吐热经济产业园竣工。该项目由长沙理工大学主导研发和首创设计,其创新性地采用离网式冷热电综合储能与供能,运营成本、安全性等多项指标刷新纪录,为西部储能安全提供了全新样本。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长期致力于培养基础建设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地方高校。近年来,该校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内容,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同时,将抗震救灾、抗冰复电现场,港珠澳大桥建设场景等嵌入课程,讲深政理事理、讲透工程伦理、讲好大国工程背后的故事,厚植学生爱党报国情怀,擦亮工程人才理想信念底色。

  “把专业课讲授得有深度也有温度”

  在河北籍学生常浩然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雾霾天气如影随形。冬季早晨入学,那种像雾又像尘一样的灰,浸入肺中的惶恐与难受,好些年才消散。

  来到长沙理工大学求学后,该校电气学院副院长唐欣告诉他:“2020年6月29日,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竣工投产,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网络特性的直流电网。”绿色电力点亮北京冬奥会场馆的灯,让常浩然感觉枯燥的电力技术专业术语慢慢变得可亲可感——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原来可以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1年,《专业为基 思政铸魂——电气信息类课程思政案例集》新书结集出版。这本书由该院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教师历时1年多酝酿、征编,囊括电气信息类专业42门核心课程,精选120个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案例。

  事实上,早在2018年,该院就着手策划了整个专业的思政课程,并巧妙而深入地将家国情怀、科技报国设计进去。用该校电气学院党委书记伍接朝的话说,“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大视野传知识,也要小角度讲育人。唯有把专业课讲授得有深度也有温度,才能培养出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样过硬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伍接朝认为,工程工科类学生学习的是颇有深度的专业知识,要想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想引领,必须插入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来做。正因如此,在纵论张北绿电多项世界第一时,唐欣向学生们指出,我国的电力技术在世界上不再是跟跑者,而是领头人,以此鼓励学生立志攀登科学高峰,追求卓越。而在更多的场景中,他们会嵌入各种“科技八卦”如“特斯拉和爱迪生你选谁”等,引导学生在理论推导过程中领悟老师话语间蕴含的道理。

  “专业很苦,但我们可以在里面加糖,让大家明白专业是苦中有乐的,有抱负也有前途。”教了几十年电力电子技术课的唐欣,如今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把所有课程上出德育味”

  “思政引航 专业成长”双线融通的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之路,其实也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相符。长沙理工大学汽机学院资深教师杨浪萍介绍,国际工程教育有12条人才培养标准,其中5条跟专业教育密切相关,还有7条是个人素质和能力,包括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这个被数十个工业大国认可的人才培养毕业要求中,部分素养要求可以和国内德育教育元素结合,成为工科类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在杨浪萍的课上,一个让学生津津乐道的人物是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导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在此之前,我国外海环境下的沉管隧道数量为0,全世界也只有2座沉管隧道超过3000米的跨海大桥。“谈到林鸣在韩国和荷兰寻求合作被傲慢拒绝后,带领团队开始7年铸就超级跨海通衢的逐梦之路并最终让我国成为国际沉管隧道技术领军国家时,同学们都格外激动,似乎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杨浪萍说。

  该院党委书记施一满认为,除了教师热血澎湃的讲述非常打动人,学生们更关注林鸣身边的那些年轻人,因为其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是他们的学长、学姐,他们期待了解社会和行业对青年一代工程技术人员价值和能力的判断,并为自己树立坐标。同时,对行业发展存有的疑虑也在看到自身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后被打消了。

  汽机学院院长杜荣华曾经做过数年学生辅导员,是该院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推动者。据他介绍,学院早在2018年就开始探索如何让课程思政变得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就像看病需要医生一样,要用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

  杜荣华提出,教育部思政工作建设纲要中,对工科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求的是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正好可以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合。因此,学院教师在专业授课中要运用各种案例,将团队协作意识、敬业精神等打包装入,依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变“要他听”为“他要听”,“把所有课程上出德育味”。

  2019年5月,他们精选100个课程思政案例编辑成书,成为我省出版的第一本课程思政教材,并为国内200多所学校教师选用、借鉴。

 

 

  每座红色建筑都是生动的教材

  同样的实践也发生在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此前,该院142名大学生组成服务团分赴各地测绘,将毛泽东故居、彭德怀故居、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建筑制作成木质微缩版并展出。扫描每件作品二维码,还能聆听建筑背后的党史故事。

  该院分团委书记、活动组织人王宇霖介绍,制作微缩模型正好与学生们的专业相符。首先需要到现场实地调研和测绘,再在电脑上绘制数字化模型,然后在实验室加工模型材料,通过激光雕刻机制作零件,最后手工完成拼接,一个比例约为1:100的微缩还原建筑就此诞生。

  王宇霖说,有些建筑可能要连续测绘四五次,在此期间,大家对一些学过的党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这些内容不再停留于书本或老师的讲述,而是会让人设身处地去想象和还原。”

  “像我们小组制作的湖南自修大学旧址模型,小零件有100多片,其他体量大一些的模型零件可能超过400片。”该院2018级建筑学专业学生刘文轩坦言,有些建筑的柱子有特别的纹路和肌理,需要多个部件拼在一起才能完整复刻。不仅如此,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卷尺、激光测距仪、水平尺、水平仪、无人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也让大家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去年7月,服务团成员将这些精心还原的模型带到山区学校。在新宁县码头桥镇坪山村小学内,孩子们打量着一座座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的微缩红色建筑模型,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我也是大山的孩子。党和国家的培育让我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如今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外面的世界带给大山的孩子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用红色教育、专业科普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队员张荣透露,他们还在长沙联系了一些学校,希望将这项活动推而广之。

  洪克非 方琼 叶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