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篇章 讲好人社故事

 中人社传媒记者 刘璋景 周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作为行业主流媒体,一直以来深耕专业,聚焦人社新闻热点,坚持内容为王,围绕人才、就业、社保等民生各方各面,致力推出可读性强的新闻报道,用笔触和镜头激浊扬清,讴歌时代,引领文明风尚,讲好人社故事。
  人社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复杂性,做好人社宣传工作是使命所系和职责所在。30年来,《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创新驱动,聚焦重大人物报道、主题宣传取得新成效。
  被称大家称作“脱贫书记”的黄诗燕,生前系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2019年11月因公殉职,时年56岁。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基层一线,勇挑工作重担,9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破解民生难题、提升幸福指数,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脱贫攻坚事业鞠躬尽瘁,带领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面貌,用工作实绩践行了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以苦干实干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9年底,本报记者与《光明日报》原高级记者唐湘岳深入大山,历时半个月,采访炎陵县数十位干部群众,挖掘其感人事迹背后坚定的共产党员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深深情怀,并于2020年年初,在《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和《光明日报》同日刊发深度报道《红土地上的“脱贫书记”——追记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90后乡村教师麻小娟坚持给学生讲30分钟睡前故事,到2021年12月20日,她讲够了一千零一夜,至今仍在继续。其事迹一经报道感动了很多读者,得到社会广泛肯定。2022年年初,本报记者对麻老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同事、学生及家长,还有大学时期的老师、同学等进行了深入采访,让读者多角度了解麻小娟。随后,这位年轻美丽的“故事老师”先后被评选为“2021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湖南省优秀教师、2022年度“感动湖南”十佳人物等,今年她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树立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2001年报社成立之初,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题词,自此,其与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2021年5月27日,袁老逝世。为缅怀袁老,牢记嘱托,为湖南人才“种子”事业砥砺前行,本报再次对袁老关心人才、支持人才事业发展,与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社“20年情缘”等进行了集中报道。
     “书写新时代新篇章,弘扬新人才新风尚。”“要继续为人才服务,广泛宣传湖南人才、推介湖南人才。”“融入新时代 融出新未来”“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建设发展,关键靠人才。希望报社更充分地发挥全媒体平台的宣传优势,唱响湖南人才好声音、讲好湖湘英才好故事、凝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回忆过往,袁老一次次寄语深深印入每位报社记者心中,高举融媒体发展大旗,突出宣传推介人社工作成就,讲好湖南人社好故事,唱响湖南人社好声音的使命始终在肩。
   从普通农民工到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记者报道见证了95后全国人大代表邹彬一次次“华丽转身”;还有,“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时代楷模”,“海牛”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和“生态养猪第一人”农学院士印遇龙等大批湖南优秀人才报道,既树立了可学可敬的人才典型,又展现了可成才、可施能的“最好时代”,让一批批人心向往之、行亦趋之。
   《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30年来,就是要让人社宣传凝聚更大发展动能。做好今后的人社宣传工作,要抓牢创新这条主线,对准“重点工作”“群众关注”两个焦点,注重提前谋划、多元传播、人才培养,着力推出一批重磅“大片”,唱响人社发展好声音、讲好人社惠民暖心事,为推动新征程人社事业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