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关心的就业问题 职业导师给建议
中人社传媒记者 李娜 周纯
每年毕业季前后,“就业难”都会在热门话题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2023年,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国新办发布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
为帮助毕业生群体深入了解自我,进一步做好职业规划,本报此前联合全国首款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就业吧APP,面向全省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问卷调查,并从中整理出5个毕业生普遍关注的高频问题。近日,记者分别连线5位省级职业指导团成员,邀请其以圆桌讨论的方式为毕业生顺利走入职场把脉开方、指点迷津。
话题1 当下就业应该“求稳”还是“求变”
调查回顾 42.36%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考公/考编,33.20%优先选择国有企业,15.44%将上市公司作为就业考虑范围,仅9%的毕业生选择民营和私有企业。
“大家都在考研、考编、考公,我是不是也应该考一考,给未来就业多几个选择?”面对堂妹的提问,中信集团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忻稍作思考,很快便给出了答案:“没有目标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先确定职业目标,制定清晰的行动计划才是有效努力。”
“青年求稳心态持续上升,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考量变得更加理性。”邱智军表示,结合近年来求职市场整体情况,大学生就业选择确实有求稳的趋势,但“求稳”和“求变”从来不是单项选择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稳中求胜,得意时“求变”更多,失意时“求稳”更多。
曾凭借自身努力零基础、零经验先后入职比亚迪、万科等大中型企业工作、具有丰富职场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厉敏指出,“稳”与“变”都是相对的。“要将长期目标与短期行动相结合,关键还得向内心看。如果你期望自己未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那就一定会在不断变化中让自己变得愈发强大。”厉敏认为,无论“稳”还是“变”都需要靠个人能力获得,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当下的稳定,反而容易失去多元生活的乐趣。
“从大学生职业辅导实际案例看,考公或考编看似是稳妥的选择,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因迷茫和对未知的恐惧而采取的躲避与冒险策略。”在朱丽亚看来,任何职业都是充满变化的。她提醒广大毕业生,对于感兴趣的工作,要详细了解其具体工作内容,不要只看表面的好而忽略背后的付出和积累。同时,除了国企和上市公司,还有一些成长型企业值得留意,后者如果处在好的行业背景下,且具备较好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能为个人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
话题2 就业该“等一等”还是“先下手”
调查回顾 55.57%的受访大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意愿,25.27%持不确定态度,14.86%明确表示没有就业意愿,还有4.29%表示尚未考虑就业。
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应届毕业生杨艺告诉记者,身边同学中有人已经考编、考公上岸,有人收到了心仪企业的入职通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暂未敲定下家。
“很多企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即可,甚至还有不少公司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作为研究生,我们好像在新媒体行业并没有多少优势。”杨艺坦言,确实有很多岗位都在招人,但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很难达到毕业生的预期。大家都觉得自己还能找到更好的,因此打算等秋招碰碰运气,或参加下半年的事业编考试。
“我认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大家都应该积极主动就业。”谭小成坦言,就业是重大的人生转折,就像婚姻选择人生伴侣一样,唯有用心比较、全面衡量,才会在未来收获幸福。
朱丽亚对此十分认同。“通常来说,一个职场人如果足够努力,3年左右就可以成为基层管理者,这段经历对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她说,“除非毕业生有非常确定的研究方向,或从事的工作对学历有严格要求,我个人比较赞成就业要趁早。”
黄丹则表示,毕业生面临两难选择,其根源或许在于自我认知和对社会了解不够。“我在给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经常会问他们几个问题:你是谁,你有什么优势,你想去哪里。平时多想想自己的长处和职业规划,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如果能够建立清晰的认识和目标,自然知道该如何作选择。”
话题3 学历内卷之余,如何破解“本领恐慌”
调查回顾 71.2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相比差距大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其次分别是缺乏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高校扩招导致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饱和、社会观念趋同影响就业选择、专业设置不合理等。
毕业工作至今,张忻已经积累了10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如今,作为省级就业创业导师的她经常为高校学生提供培训与指导。“有些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特长或喜好,以至于不清楚毕业后到底能干什么,更别说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张忻说,此前有位毕业生想应聘销售岗位,但她不太看好其发展前景。“人们常说销售从业门槛低,其实这份工作需要丰富的客户资源,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并非谁都可以胜任。”
谈及此类现象,黄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对于即将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找到与自身匹配、适合的工作是核心。建议大家将职业规划和个性特点相结合、职业规划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职业规划和工作平台相结合,不要盲目寻找所谓的热门行业或企业。
“同时,学校、企业和政府需要认识到出现‘本领恐慌’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整个人才供应链出了问题。如中学、大学、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学生从报志愿到读大学再到就业需要进一步打通。”他建议,学校要深度了解企业需求,企业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政府要搭好台子、出台政策、引导校企融合,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及早帮助学生搭建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邱智军则认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确实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更多人热衷于学历提升,希望提升就业竞争力,但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学历而不注重针对性提升能力与素质,高学历同样面临就业压力。在他看来,本科生要想破解“本领恐慌”,主要还得提升自身与意向岗位的匹配度,要紧跟用人单位需求,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增强终身学习、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成为企业眼中“进得来、呆得住、用得上”的人。
话题4 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时怎么办
调查回顾 受访企业认为,当下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眼高手低等问题,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择业就业观念有待改善、对薪酬预期超过实际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较差、不愿从基层做起且缺乏主动性等。
杨艺此前做过小范围调查,发现有同学曾前往某杂志社面试,对方给出底薪4000元,其嫌工资太低不愿意去。有人面试本地某新媒体头部企业,对方提出需要先参加培训,期间每月工资4000元,签约后如果出现违约要支付赔偿金。还有人原本打算入职制造类企业,被告知可能会长期外派出差后犹豫不决。在她看来,大家都在努力求职,只是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说白了就是想去的企业不要我”。
“对中小型企业或服务业类企业来说,除了招人难,如何把人留住更难。”厉敏介绍,他们公司自去年9月开始到全省各大专、本科院校参与校招,她在现场注意到,知名大企业的展位前常常门庭若市,而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展位无人问津。
“我看到有网友说想从事自由职业,比如做一个美食博主,觉得每天不用坐班、到处吃吃喝喝就能养活自己。”厉敏说,“面试中提到先去一线锻炼,很多人就会望而却步,甚至说自己上大学不是为了毕业去厂里‘拧螺丝’。”
“很多职场老人都会评价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但他们或许已经忘记自己当年踏入职场时的表现。”谭小成呼吁,毕业生一般入职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独立开展工作,因此不要苛求其刚进入职场就能细心谨慎、做事老练,而是应该承认他们的幼稚,包容他们的失误和过错,耐心引导和培养他们。
“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找到匹配的企业和岗位,或个人性格和应聘企业不搭。另一方面可能是工作能力确实与企业要求有差距,必须降低期望,摆正姿态。”黄丹建议,大学生应尽早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邱智军提醒,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最好还是先就业再择业,在实践中把基础打好。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尽早就业,求职者便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新知识,掌握岗位需要的各项技能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则,将来会走更多弯路,耽误自身成长。
话题5 “职校生就业率超过90%”带来了哪些启示
调查回顾 近年来,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6%和91%,其背后离不开职业技能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技能成就人才等诸多利好因素加持。
“我们公司今年计划招聘分子育种、基因编辑、遥感工程师、大数据分析等专业人才,可即便给出高薪承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到。”张忻表示,尽管外部环境对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在智能制造和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正有增无减。
“作为更受企业欢迎的新生代,中职、高职毕业生具备两项特质。首先是‘手低眼不高’,愿意从基层岗位开始历练,眼里有活也有光;其次是‘可塑性’,其思想、行为、技能等方面主动学习的意愿和改变的动力都比较强。许多职校生在校学习内容和社会实践经历都更加侧重培养这两项特质,高就业率是他们在求职市场受欢迎程度的反映。”厉敏说。
朱丽亚认为,随着企业纷纷开始技术转型和数字化变革,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强,更加看重人才与企业的匹配程度,具体表现在能力、成本和发展路径上。她指出,中职、高职毕业生依靠长期、大量的技能训练,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自然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黄丹告诉记者,近年来,中信集团隆平高科隆平商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已趋于成熟。“一方面,企业招聘毕业生变得更加务实和精准,希望招聘更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求职者,降低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说明职校和企业在校企融合培养人才方面更加紧密有效,当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职校的专业和课程设计才能更贴合实际,精准匹配企业用人要求。”黄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