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湖南选手杨清以茶为载体,呈现了一台名为《岳麓容歌贯古今》的自创茶艺展示,技惊四座。其在国赛精选项目茶艺的比拼中亦技压群雄,一举夺金。这也是湖南民营企业推选的技能选手第一次在国赛中斩获奖牌。
公布成绩的那一刻杨清转身抱住教练朱海燕泣不成声,1000多个日夜的付出与坚守,在这一刻,化成热泪夺眶而出。
在湖南首个茶叶类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朱海燕大师工作室,古弦悠扬、茶香满屋,记者见到了杨清师徒俩,听她们讲述了金牌背后的故事。
“一个不多,一件不少”
“一个不多,一件不少”
相比成绩揭晓时的激动,杨清说,赛场上的自己反倒表现得“轻松自如”。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份淡定从容背后,杨清和团队究竟付出了多少。
茶艺赛项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规定茶艺、自创茶艺、茶汤质量比拼、茶艺品质评鉴、点茶及理论口试,全方位考量了选手的各项综合能力。其中,自创茶艺是以泡好一杯茶汤、呈现茶艺之美为目的,考察茶艺师对主题、茶席、背景、冲泡流程和音乐的统筹理解,并将现场解说、演示等融为一体的茶艺比赛形式。
为演绎好《岳麓容歌贯古今》,杨清先后前往长沙岳麓山达20多次,拜访各位相关历史文化名师专家,将“兼容并蓄、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湖湘精神与对往圣先贤的追忆浓缩在茶艺展示中。
千年学府,弦歌不断。朱海燕告诉记者,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一杯茶应该承载着湖湘馥郁绵长的文化。为讲好“一杯有湖湘文化内涵的茶故事”,光他们视频文本团队就先后易稿40多次,每一版都布满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只有反复排练推敲,不断雕琢打磨,才能将最好的茶艺代表湖南展示出来。”
标题中的“容”字,说来也特别讲究,直到比赛前1个月,团队才最终敲定。杨清解释道:“容,即容古今学风、容现代茶风,也正好契合了我们泡一杯有文化的茶的精髓。”为此,杨青的老师还特地准备了岳麓山红枫作为点缀,此“枫”,正寓意着“学风、茶风”。
13分钟的演绎,为确保每一件器物都恰到好处,每一句解说都严丝合缝,杨清进行了无数次的练习,对每个字的发音、停顿都精确到秒;对一拿一提、一颦一笑等动作细节反复推敲,真正做到了“一个不多,一件不少”。
“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从小生活在岳麓山下,祖辈们上山开垦茶园的画面,一直根植在杨清的心底。
7岁那年,父亲牵着杨清的手,第一次走进了岳麓书院。看见有人正在学术争论,年幼的杨清着急地问:“他们好像吵架了,怎么办?”父亲玩笑道:“喝杯茶就好了。”
此后,每遇到小伙伴有矛盾,杨清便会抓起一把茶叶扔进茶缸,泡上热水,认真地递给他们说:“别闹了,喝杯茶就好了。”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这一幕也被杨清放进《岳麓容歌贯古今》中深情演绎。她说:“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大学毕业后,由于对茶的依恋,杨清毅然放弃在国企稳定的工作,开始与茶为伴、以茶为生。
一次,央视播放纪录片《一片树叶的故事》,让杨清“如获至宝”。她一边按暂停键观看,一边认真做笔记,从此打开了对茶文化认知的新世界。生活的积累与历练,让她下定决心,要拜师学习茶艺。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拜入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海燕老师门下,开始了过关斩将、登顶茶艺国赛的竞技之路。3年来,杨清品评了数百种各地茶产品,历经了数千次的拿起与放下的冲泡训练, 记录每次练习的各种数据的笔记本已累积了20本。
一路走来,杨清始终牢记师父的话:“拿奖牌不是目的,而要倾注毕生热爱传播茶文化。”
以人才“孵化”人才
以人才“孵化”人才
杨清所在的朱海燕大师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目前汇聚了来自长沙、常德、益阳、永州等地30余名优秀的茶产业技能人才。在省人社厅指导与支持下,工作室已经成为我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头作用,以人才“孵化”人才,持续培养茶产业技能骨干的重要平台和“摇篮”。
目前,杨清已经是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茶评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第七届茶艺师资班成员,也是朱海燕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孵化”成果之一。
实际上,茶产业是湖南传统优势产业,品类齐全,有“三湘四水五彩湖茶”的美名。截至2021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38万亩,产量32.28万吨,茶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湘茶产业已成为湖南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在老师朱海燕看来,此次杨清夺冠对于茶类人才来说,“照亮了茶行业未来的更多可能性”。下一步,工作室将持续改进高技能茶艺人才培育方式,让一代代湖湘茶人挑起传播茶文化、传授茶技艺的使命重任,推进拥有湖湘底蕴的“这杯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