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五秩 赓续华章

——写在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工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实习记者 杨翠 通讯员 曹慧娟

  春秋代序,岁月峥嵘。11月18日,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八局技校”)迎来了建校50周年。

  50载栉风沐雨流岚岁月,50载立德树人春华秋实。激荡岁月里,几代人豪情满怀,绘就不朽华章。八局技校人牢记初心使命,一路凯歌前行、接续奋斗,秉承“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和“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走出一条企业办学的特色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阔步迈入新时代,八局技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主动融入中心大局,紧密对接重大战略,全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昂扬姿态奋斗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筑梦路上。

  擦亮“底色”,艰苦勇“闯”奔发展

  1973年,八局技校在技能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彼时,工人社会地位高,备受崇敬,“一栋教学楼,半个大运动场”的八局技校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生源充足,学校承载着培养技艺工人助力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使命职责。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1999年,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自负盈亏。原技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被市场就业、自主择业所替代,学校面临严峻考验,全年仅招生40余人。

  就业是学校招生的前提与保障,遭遇发展低谷,如何触底反弹奋力破局?该校原校长陈齐雄告诉记者:“自强不息是刻在八局技校人骨子里的精神文化。”

  是年,现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的贺辉勇挑重担,主动啃下硬骨头,从教师转岗招生就业工作,开启了 “南下之旅”。 她实地走访考察,挖掘岗位资源,用诚意和执著打开了珠江三角洲的就业市场。

  2000年,贺辉成功推荐3名毕业生前往台达电子有限公司就业,而这也为八局技校走出低谷奠定了基础。此后,学校招生势如破竹,火爆连年,现今在册学生达3300余名。

  作为一所国有公办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八局技校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将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培养了一大批国之大匠,荣获全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百家诚信院校”“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湖南省就业扶贫基地”等诸多表彰。

  厚植“特色”,产教深“融”显成效

  站上高质量发展新起点,如何打通人才培养的中间环节,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个突破点,更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贺辉介绍,按照行业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思想,八局技校实现了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

  据了解,企业委培、冠名订单班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准、办出品牌,链接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重要实践。

  今年10月,第一届绿色建材运维定向委培班顺利结业,40名委培学生历经阶段性管控及考核,最终有31名顺利获得结业分配岗位资格。

  冠名订单班明确“修满全部教学模块且成绩合格”的结业要求,建立在校学习期间评价淘汰考核机制、顶岗实习期间月考核评价机制。

  “很多同学还在为将来的工作困惑时,我们已搭上‘订单班’就业直通车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订单班同学在结业会上说道。

  除定向委培班外,八局技校还开设对口升学班、五年大专班、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学历贯通班等高技能特色班,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1336”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相继与中国电建旗下企业,省内长沙水业集团、五陵电力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走出去”,把教师“引进来”。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围绕核心特色专业,与企业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训计划、师资建设等,共建培训实习基地,制定培训方案、聘请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

  一直以来,八局技校始终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联办”“工学结合”等校企共建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逐步推广定向委培合作模式,共同培育现代学徒,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各类专业(工种)技能等级证及上岗证。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淬炼“成色”,逐浪炼“技”竞风采

  过去,一些人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甚至认为读职校的孩子“不优秀”,事实并非如此。

  “二十多年前,我从大山深处身背行囊来到八局技校,在这里我遇到人生的引路人。”1999届焊工专业毕业生、中联重科高级技师谭勇将校训作为行动指南,一步一个脚印,勇攀技能高峰,如今已成为国际焊接大赛金牌教练,获得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从八局技校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们怀揣着制造强国梦,脚步已遍布全球,逐渐成长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企业的中坚骨干、行业领域的排头兵。乘着新时代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东风,学校通过技能竞赛,不断淬炼人才培养“成色”,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驶出“加速度”。

  2018年,一支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年轻队伍在八局技校老师赵远航的带领下荣获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比赛团队一等奖,这是我省首次在此项目摘得全国桂冠,也是八局技校自建校以来,首次问鼎国家级技能大赛。

  今年8月,赵远航作为参赛教师代表,从50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登上了2023年“中银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领奖台,荣获个人一等奖。他告诉记者,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奋斗才能成就梦想。他将继续奋斗在职业教育领域,争取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用技能点亮学生的人生。

  找准人生赛道,人人皆可出彩。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佳绩连连。其中,教师获国赛、省赛和市赛奖项共计200余项,学生获国赛、省赛和市赛奖项共计180余项,师生获全国行业类竞赛奖项40余项。

  50年来,学校秉承“人人可教,皆可成才”的理念,已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诲人不倦、爱生如己、技艺求精”,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打造了由马佳“楚怡”名师工作室(中职)、赵远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领衔的人才“孵化”人才机制,多位教师荣获各级和行业技能大师或技术能手称号。

  彰显“亮色”,育人厚“德”筑匠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50年来,八局技校始终将“德”放在首位,将“知行合一”作为师生的价值追求,激励他们在尚德励志、学思践行中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一个育人育德、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陈齐雄指出,八局技校之所以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是因为在每个发展阶段,总能从文化建设中找到动力,打造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的优秀教师队伍,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八局技校坚持以“立德树人,厚德强技,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德育工作目标,以“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为主线,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安全法制纪律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为抓手,从传统道德规范开始,实施构建“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构建了“三全”德育工作管理体系,获得全国“阳光德育校创建活动宣传学校”称号。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眼下,八局技校正在积极筹备湖南省第一家企业办的技师学院、长沙市第一家技师学院湖南工程技师学院,新的逐梦之旅已启航,蓝图绘就,征途如虹。贺辉表示,将始终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踔厉奋发、笃定信心、昂扬奋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时代中淬炼,在机遇中拼搏,走好新时代职教“赶考路”,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