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轩 扎根青山碧水间“白纸好作画”
“好羡慕你,能在5A级景区里工作呢!”每次听到朋友此般夸赞,现就职于国网湖南东江水电厂,担任运维二班副班长的杨文轩都会有点无奈。
2019年,杨文轩从湖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回到家乡资兴专业对口的单位工作。本以为一切都将轻车熟路,可艰难的现实和青春的热血却让他一次次从“白纸”开始,逆风而行……
转换专业 拜师学艺炼真功
杨文轩本科与研究生期间都是学习的电气工程专业。其培养的是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上学的时候,想象着以后应该是从事智能电厂或者电气设备检修维护方面的工作。”杨文轩告诉记者,“可刚刚经历工作转正的自己完全没想到,某一天部门领导突然语重心长地找我谈话,说由于一线班组人员存在老龄化严重、年龄断层过宽等问题,希望自己作为年轻人发扬能学习、敢拼搏的精神,暂时放下电气工程专业,学习亟需的水力机械专业知识,努力补起班组短板。”
“如果说电气工程是90后、00后电力人喜爱的专业,那么水力机械则是60后、70后水电人的看家本领,是水电厂的基础专业之一。”杨文轩解释,他对于这个专业没有任何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一边是自己心里的惴惴不安,一边领导苦口婆心的劝说,杨文轩最终还是应承了下来,并下定决心“舍得一身剐”,到部门最需要的地方去。
水力机械专业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与手上功夫缺一不可。由于没有任何经验与基础,刚开始,他总是被繁琐的检修指导工艺和厚厚的国家技术标准“拒之门外”,好在班里的师傅们一直对其进行悉心指导。“一线新员工少,学水力机械的更少,师傅们的一身好本领都苦于无人能够传授。”杨文轩笑着说,从这方面讲,自己被迫转专业也是一件幸事,“但前提是要吃得苦”。
除了休息时间少,对于满是油污的发电机组,他常常需要“钻进去”或“躺上去”查看和配合检修。杨文轩举例,他的工作服每天都能脏出一个“新高度”,使用普通的肥皂、洗衣液一点效果都没有。一台机组检修搞下来,通常工作服都要报废两三套。
敢想敢拼 “真刀真枪”上赛场
杨文轩知道,自己不是水力机械科班出身,必须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才能尽快胜任工作,哪怕需要踮起脚、霸点蛮也在所不惜。
2020年6月,经过了半年多现场学习的杨文轩偶然得知,公司正组织内部选拔以备赛8月在甘肃刘家峡水电站举行的“全国大型水电厂水轮机检修工职业技能竞赛”。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便果断向领导申请报名参加。
刚开始,参与选拔的人数有30余人,且选拔项目中最难的是大多数人都未曾接触过的“发电机组导轴承、推力轴承瓦面修刮”,即俗称的“刮瓦”。“当时教练让我们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训练,每个瓦花大小必须一致,深度不能大于0.05毫米,且刮1块瓦所用的时间不能超出40分钟。”最初,他操作总是不得要领,下压力度轻了瓦面打滑不吃力,力度大了瓦面被划出深深的沟痕……
经过2个月不懈努力,杨文轩凭借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耐力,练就一手漂亮的刀花通过层层选拔。公司破格允许他以“正式参赛选手陪练员”的身份,到刘家峡水电站全程观摩、见证比赛,让他至今仍呼“受益匪浅”。
在此之后,杨文轩更是铆足了干劲,多次参与公司内外各类大型比武和实操竞赛,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2023年国网湖南水电公司第二届职工风采大赛机械检修团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2021年电网工程公司专业融合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今年9月,杨文轩因优异的工作表现还被选拔成为了东江水电厂6名拜师湖南省电科院“电博士”的年轻人之一。杨文轩说:“自己一定珍惜此次学习机会,积极主动请教,尽快提升岗位技能,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
扎根一线 学以致用快成长
有了竞赛中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杨文轩迫切想要“趁热打铁”,将技术和技能融会贯通,争取早日在水力机械领域中独当一面。
2022年6月,国网湖南凤滩水电厂3号发电机组迎来11.5万千瓦增容改造项目,总工期长达239天。“增容改造在一个水电厂发展史上能有一次就不错了,不少水电人干了一辈子也没有遇到。”杨文轩说,自己当时虽然才刚刚升任副班长,但意识到此类经历实在难得,还是义无反顾主动申请前往支援改造项目。
这是杨文轩第一次作为水力机械专业技术负责人参与大型的改造项目,完全不同于“观摩学习”或者“敲边鼓”,必须将岗位责任履行到底。
担责先得技术过得硬。为了保障机组安装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杨文轩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主动联系生产厂商技术专家核对流程细节、紧盯关键尺寸,同时结合自己在比武竞赛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先后参与并完成了机组中心测量与调整、转子磁轭热加垫、上端轴同心度调整、上机架预装等重要项目,为发电机组的顺利投产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担责还需自己吃得苦。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组的中心测量与调整环节,之前他在竞赛中只使用过一两斤重的量尺,如今到了改造项目里,这把尺却一下增加到近40斤,足足有5米长。其要求一人测量、一人扶尺,过程中还需两人换位复核,测量结果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第一次测量机组中心用了整整一天,自己的手都僵得掰不直,累得感觉倒地便能睡着……”杨文轩回忆,还好自己慢慢适应,并总结出了用三指捏尺等省力小窍门。
担责更需事事冲在前。第一次绑着安全带爬上6米多高的地方作业,杨文轩和同事们一样都没有经验,看着立起来都在摇晃的梯子心里也直打退堂鼓。“我是负责人,此时必须带头。”杨文轩给自己鼓劲,但随着一级级向上移动,紧贴梯子的双腿都开始微微发抖……“强迫自己不去想,眼睛尽量往上看。”他说,“在凤滩水电厂‘漫长又短暂’的200多天里,我遇到了许多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克服了更多技术上的不足与心理上的胆怯,同时得到了许多机会将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学实学透。”
杨文轩的努力耕耘慢慢开花结果:除了参与机组检修和改造项目,他还配合同事先后消除了水电厂10多个设备隐患缺陷,修编了公司10余册技术规程,其参与的“一种新型水电站油槽取样装置的研制”创新项目还在全国电力行业质量创新交流活动中被评选为“质量创新三等奖”,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杨文轩说,自己作为一名水力机械专业人员正值青壮,未来将继续把生产一线当作为自己的“土壤”,在艰苦中坚定,在磨砺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