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世界“钨”脊 ——记新晋院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赵中伟

  赵中伟,男,1966年9月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先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既有牛劲  又有巧思

  同事眼中,赵中伟是一位疯狂的科研工作者。

  “这么多年来,他一般早上7点多来办公室或实验室,晚上11点多才回去,可能就大年三十和初一休息一下。”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陈爱良教授说,有时候大年初一都能看到他在实验室里的身影。

  赵中伟刚开始科研事业,曾参与了一种机械活化(热球磨)碱分解白钨矿及黑白钨混合矿技术研发,特意从郴州柿竹园矿山背回来一麻袋钨中矿做实验。

  每天将重达40公斤的热球磨反应器搬上搬下,加矿加碱,升温分解,过滤洗涤……为了操作方便,赵中伟甚至不戴手套,双手直接在几十个烧杯中搅拌含氟的溶液。

  机器搅拌的噪声、矿浆的臭味……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天,测出的数据还不一定令人满意。但赵中伟并没有放弃,反而如牛一样较上了劲,常常忙到后半夜才从实验室出来。就这样,他一年搅拌了两麻袋原矿。

  注重实践,有好的设想就到企业去反复演练,“好的思路都是在现场出来的”,这是赵中伟的另一个科研准则。

  多年来,他和团队深入国内钨企业,许多寒暑假或双休日,都是在企业度过的。2004年年底,赵中伟带领课题组在广东韶关一家企业做“高浓度离子交换”的产业化。“赵院士每天提着几十斤重的溶液爬梯子,在复杂的管道上来来回回拧阀门,累得一回宿舍倒头就睡。”中南大学冶环院陈星宇教授回忆说,就连小年夜都是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度过。

  “多读书,善巧思。”这是赵中伟屡次突破科研困境的途径。

  赵中伟从小爱读书,在父亲到书店工作后更是如鱼得水,《十万个为什么》《欢乐的海》《原子、细菌、化学武器的防护》《水浒传》……无论是科普书还是小说,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读大学后,赵中伟读书的数量和范围更是大得惊人,除了本专业的,化学、物理、地质、选矿等方面的书籍他都有涉猎。“有些当时可能没用,但不知什么时候就能发挥作用了。”他说,钨钼分离、从白钨矿中除锡,很多时候遇到难解的瓶颈,他都是在读书中受到启发,一步步走出迷雾。

  人生路口  正确选择

  回望学术生涯,赵中伟觉得自己在几个人生路口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1982年,成绩优异的赵中伟有读中专和读高中两种选择。“当时家里条件挺艰苦,不少人劝我读中专,早点参加工作端上‘铁饭碗’。”赵中伟说,但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念头,想读大学走上科研道路,于是坚定地报考了高中。

  1985年高考,他选择了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冶金系,来到离河北老家1000多公里的湖南长沙。当时,冶金系有陈新民、赵天从、黄培云、刘业翔等好几位在国内矿冶界赫赫有名、在国际上亦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教授,赵中伟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做出一些成绩。

  赵中伟博士毕业那一年,适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前来挑人。“去应聘被录取的可能性极大,这样离家就近了,但是离科研梦想就远了。”他踌躇了两个月,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中南大学。

  1998年,赵中伟被派往日本名古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方向是生物陶瓷膜。他将冶金的思路和方法借鉴到材料制备上,提出了致密化膜制备的新技术路线。

  “当时,日方挽留我,他们的科研条件确实比国内优越很多。但离开祖国来做科研,我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过多犹豫,赵中伟选择学成回国。

  回国后有人建议“继续你的生物陶瓷膜研究。”“搞新型材料效益更好”……“但我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钨。”赵中伟说,国家有需要,这里也有许多未解开的谜。

  这些年来,赵中伟和他的科研团队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企业的代表多次找到赵中伟寻求技术合作。面对巨额的技术转让费用,赵中伟不为所动。

  他不缺钱吗?显然不是的。赵中伟位于中南大学冶金馆的实验室,地面整体垫高1米才能勉强照得进阳光;由于年久失修,实验室墙面到处受潮泛黄,地板砖也因为开裂而坎坷不平。有了更多的资金,就意味着能翻新实验室,购置更多的仪器设备,研究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水平也能相应提高。

  “钨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岂能为了自己和团队一点利益而让国家利益受损。”赵中伟婉拒技术输出,只转让给国内企业,以保持中国的钨冶炼技术对国外的控制性优势。

  湖南郴州、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云南麻栗坡、四川成都……如今,赵中伟团队技术已在全国多地实现成果转化,对我国稀有金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热爱讲台  用心育才

  科研教学“两手抓”,赵中伟在讲台一站就是31年,至今仍坚持本科、硕士、博士教学。

  凡是听过赵中伟讲课的学生,几乎都对他讲授的冶金原理课印象深刻。“一本纯理论性质的课程,大量枯燥的冶金知识,却被赵老师讲得妙趣横生!”中南大学冶环院刘旭恒教授曾是赵中伟的学生,受其影响对冶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今他已是赵中伟团队的骨干力量。

  曾戏称自己为“学渣”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本科生马铖佑,作为交换生在中南大学学习时,一上赵中伟的课就被深深吸引。“赵教授讲课重点突出,有时一节课只讲一两页,有时一节课却可以讲十几页,讲解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我对冶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马铖佑回忆说,这种兴趣让他发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推荐读研究生,完成了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大道至简”是赵中伟的授课秘诀。“用高的姿态、高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就落了下乘,学生也听不懂。”他讲课追求浅显,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授课内容的深浅度。

  赵中伟爱国画、书法,还自学篆刻和漫画,可谓多才多艺。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特别爱看他的板书:仅用一根小小的粉笔头写写画画,就能把一个复杂的模型以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上冶金强化课时,他还设计制作了可以互动操作的三维相图模型工具软件,方便学生理解。

  堪比“相声专场”、经常座无虚席的课堂表现,让赵中伟多次获得中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之最佳教学创新奖”“我最喜爱的老师之最佳教学手段老师”,以及“湖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赵中伟还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他推荐学生读韦恩·W·戴尔的《你的误区》,教导学生“科研要注重‘灵活的大脑’,要解放思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推荐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教给学生“脑筋柔软术”,鼓励学生从枯燥的研究、日复一日的实验中找到创意迸发的乐趣。

  “评上院士,并不是说我将来的科研工作就一定能比别人做得好。相反,我得更脚踏实地,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发展,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作出更大贡献。”赵中伟说,我国要从有色金属大国走向有色金属强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将继续秉承中南大学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学科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