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烨:向数字医学“Big Big World”进军
中人社传媒记者 易巧君
前不久公布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名单显示,湖南省代表团创新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实现本次突破的领衔博士后便是梁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副研究员、湖南省数字医学学会秘书长,一位辨识度极高的85后科技创新达人。
先声夺人
折腾少年与他错过的“金话筒”
“难道台上这位是主持人?”当梁烨字正腔圆、中气十足地开启自己的大赛路演时,满屋子的评委和备赛选手等瞬间都有点恍惚。
而那些没能挤进赛场,贴在玻璃幕墙旁“看”路演的人,也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听”到路演内容了。
梁烨出生在内蒙古,10多岁时随父母迁来长沙定居。按他的话说,“可能还是传承了点草原民族的洪亮嗓门”。
但爱折腾的梁烨更感谢自己来长沙入读的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这所国有民办学校倡导素质教育,8年的学习时光给了他丰富的发展空间,除主课外,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兴趣都得到了满足。
“拿奖拿到手软,说的是你吗?”在一年的校科技节结束后,班主任笑意盈盈地抱着一摞获奖证书直接送到梁烨的课桌上,“这近20张证书上的名字,就请你自己填一下吧”。
在声音方面,梁烨在学校练过合唱,学过美声,知道如何用气息发声而不累着声带。在曾经的一次军训唱军歌比拼中,他干脆放弃抢话筒,空嗓子带领团队站起来拼,结果声音竟然比用话筒的还洪亮。
发现学校的寝室广播只偶尔发通知,时任学生会副主席的梁烨便和小伙伴整理了成立校广播站的策划,最终喜提站长一职。此后,他带着一个5人小组,每天兴冲冲地提早15分钟起床,开启晨间广播。
此间,他们不仅自己编辑整理同学们喜欢的内容,还通过练绕口令等方式进行主持人基本功练习,提升自己的口齿清晰度。
“我高中还当上了学校电视台台长,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不少节目的录制,毕业时差一点就选了播音主持专业。”梁烨笑言,自己可能也算被计算机耽误了的“半个主持人”,所以在本次博士后赛场上有点“先声夺人”了。
事实上,在答辩环节,最后一名专家提完问题,距离比赛结束只剩下20秒。可梁烨仍然不慌不忙、简明扼要地卡点完成了作答,“就像思路清晰的主持人完美卡点控场一样”。
交叉攀登
破圈青年与他的“媒人”及“最爱”
“真的挺不错!”让贴着玻璃幕墙看梁烨路演的人群叹服的,除了讲解声音,还有与其相得益彰的PPT呈现效果。
“元胞孪生辅助的颅颌面植入物个性化成形机器人”是梁烨团队本次博士后大赛参赛项目,其中专业技术等如何让评委和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产生共鸣,是比赛成败的关键。
“每个人都只有8分钟,怎么分配时间讲懂技术核心,同时把握住一个个得分点是有技巧的。”梁烨笑着表示,每一项分数都要用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来挣。
这次路演有两段视频材料,都是他亲自监制,细化到每个镜头留几秒钟,用几个词语来描述重点,都经过了精心打磨。“讲完背景和核心技术,再加上技术迭代之间的逻辑关系阐述,一共用时3分57秒。这是我们反复测试出来的结果,时间再短会让人理解不清,再长则不利于其他内容的展示。”
其实,PPT也是梁烨走上科研道路的重要“媒人”。
那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举行的一次徽章设计大赛,当时刚上大一的他觉得可以去试试,凭着自己的美术功底兴冲冲提交了作品。结果,作品还在公示期就引来了一位“贵人”关注的目光。这位大三的师兄手头有一个大学生创新项目,正需一位具有美术功底的“PPT高手”助力。
“大一的寒假,我获邀正式加入师兄的项目组,结果还没开始做PPT,先接触了解剖老鼠的生理学实验,还接触了学术论文整理和科研项目申报。”梁烨说,“当时特别开心,感觉从小想当科学家的梦,或许能从这启航了。”
也是从那时起,梁烨养成了定期浏览学校通知、新闻等的好习惯,从中他了解到学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探索。
“跟着师兄做实验没多久,我就申请到一个大学生创新项目,后来进一步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生课题,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科研经费1万元。” 梁烨说。
3年后,这个项目以荣获“挑战杯”湖南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圆满收兵。接着,他陆续申请了第二个、第三个科研项目,“本硕连读期间,大大小小科研项目申报书我应该写了超过10个”。
想当科学家的梦,想实现一个个新技术的梦,就这样一次次被实践。梁烨说:“记得工作后单位给我开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账号那天,我开心得一整晚没睡着,那时真切感觉自己是国家认可的科研工作者了。”
然而,支撑起这些科研项目的,却是梁烨的“最爱”——计算机。
喜爱计算机,却不爱电子游戏,梁烨说,用写程序的思维去解答谜题、解决问题,“成就感比游戏来得实在得多”。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在学校计算机组多位金牌教练的带领下练习信息学竞赛思维。那时候,最苦的是用人脑当电脑,看着程序用笔推演分析结果,但算出正确答案的兴奋能让所有的疲劳一扫而光。”梁烨说,他这样练了8年,直至一步步学数据结构、算法调试和数学模型。此后的大学本科、硕士再到工作,他总是为遇见新的算法而感到兴奋,总是为写出不同任务完成程序而感到自豪。
这种模块化推进的思维性训练,也让喜爱计算机的他获得了高考保送资格,并先后获得信息学奥林匹克国家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团体一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一等奖等。而数字医疗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医疗”的崭露头脚,也让具备程序员技能优势的口腔医学生梁烨,科研成果产出成为同龄人中佼佼者。
带技创业
创新达人与他的“Big Big World”
梁烨团队本次参赛项目研发的机器人装置,用“元胞自动机”和“数字孪生”手段,实现了全新的等材数字医学个性化设计过程,完成了全球唯一的钛板智能化成形机器人科研样机制作。同时,其精彩路演和答辩赢得了现场9位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一举获得创新赛生物医药与健康赛道第一名,实现了湖南创新赛金奖“零”的突破。
七年磨一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梁烨回答了六个字——要去啃“硬骨头”!
原来,颅颌面植入物个性化成形需要手工弯板,过程繁琐,不仅占用医生的大量时间,而且效率低、精度差、难以重复,最终制约了医疗整体效率和手术效果。梁烨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不仅长期开展本项手术,而且对此展开了相关科研攻关。
早期,由于结构工程师不能理解临床医生进行这项工作的难度,团队便特意邀请工程师来到现场,在模型上练习手工植入物成形。工程师满头大汗地弯了2个多小时,还没达到预期目标,刚想继续努力,没成想植入物样条却断了,只能苦着脸说:“这事做起来真的很难!”
梁烨说,当时团队对项目的复杂程度有所准备,所以先就集结了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人员,但研究中依然遇到了超出本身专业储备的各种跨学科问题。
是继续引入新的专业人才,还是想办法弥补自身短板?专业人才的寻找需要时间,同时还要对之前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知识同步,这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研究效率。最后,梁烨和团队中几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站了出来,用坚定的语气表示:“不会我们就学,必须啃下这些‘硬骨头’!”
就这样,这帮年轻的医学科研人员从通讯工程中的485总线,啃到高实时并发系统的制造;从金属金相的基本原理,啃到如何完成金属冷弯应力释放,最终成功突破了该项目所需的全部技术。
而当年带头站出来啃技术的年轻人梁烨,也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渐渐成长为该项目主要执行人,不仅获得了省优青、省科技创新人才、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等称号,同时还作为主要发起人参与成立了湖南省数字医学学会,并被选举为秘书长。
梁烨告诉记者,某种意义上,正是本次他们参赛的颅颌面植入物个性化成形机器人项目7年来的成功实践,促使其坚定信心发起成立湖南省数字医学学会,希望借此团结广大科研工作者,创新、普及与推广数字医学技术,为医生减负、为患者谋福。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人才工程为梁烨提供了工作后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2021年,凭借前期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梁烨入选了湘雅人才工程·福庆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采取双导师制,让年轻研究者分别选择临床和科研导师。梁烨的两位合作导师一位是湖南省口腔医学会会长蒋灿华教授,另一位则是中科院的百人专家左国坤教授。在两位专家的支持下,这个能进行手术开刀,能通宵写代码,也能动手装配、调试机器人的年轻人进一步有了“资源”,团队力量更强,如飞鱼入阔海。
梁烨还告诉记者,他们本次的项目在参赛前已经实实在在对接了许多投资人,每一次沟通都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改进,也让项目离商业落地越来越近。他认为,双创本身就是一场创新者和创业资本间的双向奔赴,创新者首先要去理解如何用新的技术让资本获得新价值,才能避免研究成为空中楼阁;而创新融资也绝不只是寻求资金,更应该寻找适合项目的种种资源。
也许,在医学路上,为技创新、带技创业,于梁烨是一个真正“Big Big World”。祝愿他越创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