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依托职业教育让“山乡巨变”照进现实
湖南是中部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在外的引不来,在家的没技术”,大量青壮年外流造成的“人才荒漠”问题一度成为乡村振兴的“拦路虎”。
近年来,我省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抓手,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打牢乡村振兴的“硬底子”。眼下,沿着清溪奔流处俯瞰湖湘大地,“山乡巨变”的美景正在照进现实。其中,职业教育人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为美丽乡村打造了立得住的产业,留下了带不走的队伍。
从“人才荒漠”到“人才沃野” 打牢乡村振兴的“硬底子”
2015年,27岁的戴宏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常德当起“新农人”。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接受现代化农业技术培训的经历让他挺起腰杆,有了扎根田野的底气。
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湖南职业教育人发现乡村医生、农技人员、村干部等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相当普遍。面对乡村专业技术骨干严重断层的现实问题,我省急需培养一批深耕专业技术的“新农人”。为此,全省职业院校重点建设约180个涉农专业点,深入推进基层农技特岗生、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定向培养计划,每年可输送各类乡村技术骨干11万多人。
正是因为看到了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娄底市积极借助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优势,大力推进“一村一定向培养生工程”。近5年来,该工程累计招录584人,其中175名首届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已于2022年全部上岗。
为了培养未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工匠”,2022年,我省将楚怡公办中职学校改扩建项目纳入十大重点民生实事,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19亿元。2023年,将“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作为全省重点监测民生项目,明确“新增100所中职达标学校”的年度建设任务。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新增156所办学条件达标的中职学校,超额完成任务50%以上。
“硬件”上下真功夫,“软件”上也要花大力气。自2022年起,我省以中高职“牵手”为突破口,统筹安排40所国家、省“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结对帮扶51个脱贫县(市)公办中职学校,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的育人“硬实力”。
“学校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龙克文说,针对学校开办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应用等特色专业群,帮扶单位长沙航空职院在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等方面提供了规划指导,并根据当地的航空产业资源指导学校新设置空中乘务专业。
在2024年度“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职航空服务赛项中,杨鑫、吴莎等两支学生队伍代表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空中乘务专业参赛并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大奖。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增收” 鼓起农民兄弟的“钱袋子”
南竹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永丰村的传统产业,过去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上山砍竹,一天收入最多只有150元,且容易受天气影响。2021年5月,长沙民政职院成立工作队入驻该村,为村民搭建起“企业+高校+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学院在村里成立就业帮扶车间,新增生产线,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来村开展技能培训。
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让永丰村南竹产业焕发新生,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解决村民固定与临时就业岗位50余个。此外,车间采用“村民采挖+统购统销”模式成批量加工笋制品,目前产能超过2000公斤,产值超25万元。
摆脱“靠天吃饭”、实现“靠智增收”的不止永丰村。自2021年开始,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轮驻村帮扶工作,每所高职院校与重点帮扶村“结对子”,为村民开出“致富良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傅爱斌带领的教师队伍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年来,她走遍了全省200多个乡镇,线上线下培训近10万人,存了几千个农民的电话。
脐橙是龙山县里耶镇的特产,但始终卖不起价。傅爱斌经过调研将其命名为里耶脐橙,并联系对接品牌设计、产品包装,指导建立加工分级贮藏生产线。几年下来,里耶脐橙的种植面积从5万亩增加到14万亩,产值近10亿元,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麻阳冰糖橙甜过初恋!”在去年举办的首届湖南省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上,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卢秋姝、曾静媛为带货使出“十八般武艺”。在这场麻阳冰糖橙溯源专场直播活动中,11支学生团队共帮助销售冰糖橙2万多公斤,总成交额超16万元。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介绍,该项赛制覆盖全省14个市(州),148所职业院校、5670支队伍、2.2万余名在校生参与其中,总决赛更是吸引30余万人次观看,销售总金额超过50万元。
湖南乡村产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是职业教育的“技术加持”。近两年来,全省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600余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产品)340余项。农民兄弟的钱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从“精神荒原”到“文明绿洲” 绘就乡村生态的“新样子”
2022年,50岁的“黑脸”矿工卜雪斌回到家乡清溪村经营立波清溪书屋。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其中由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参与设计、施工的14家清溪书屋别具“文艺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乡村“富起来”之后,还要从内而外“美起来”。多名驻村教师表示,由于文化生活供给“少口粮、缺营养”,一些村民农闲时不是睡觉就是打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三留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全省职业院校坚持以文化铺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今年春节期间,麻阳苗族自治县弄里村迎来属于自己的首届“村晚”。根据当地年节跳花灯的风俗,湖南环境生物职院驻村工作队发动村民组建乐器队和舞蹈队,为300余名村民送上一场精神文化盛宴。
“村里水塘变干净了,马路变清洁了,整个村子都美起来了。”外出务工返乡村民符芬芬感叹,“特别是一到晚上,妇女们跳舞,老人们锻炼身体,孩子们玩游戏,热闹得很!”
岳阳市郭镇乡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的重点对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乡辖区内的麻布村、磨刀村等9个行政村留给当地人的印象都是“偏僻、邋遢”。根据郭镇乡“规划进乡村”的需求,岳阳职院与郭镇乡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乡村学院,派出园林、室内设计等专业6名专家和10多名学生开展调研,从水网及道路改造、建筑整治、景观营造、庭院美化等方面重新规划设计,并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志愿活动,让郭镇乡的“颜值”靓起来。
湖南体育职院则在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南井村刮起一阵“最炫体育风”。2021年,初入南井村的学校工作队先给村子来了个“健康检查”,选派优秀教师全民健身指导员举办教学培训,并针对乡村孩子开设篮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体育兴趣班。“一开始村民们积极性不高,但在学校的推动下,现在都主动打听什么时候开班。”南井村村支书苏陵福说。
近3年来,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开展“文化下乡”“送法下乡”等活动3356次,帮助组建文化团体123个,捐赠图书11.65万册。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点缀在沃野间,交织成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动人乐章。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