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传媒记者 曾鹤群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湖南农民工总量已超过1800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民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将农民工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主线,持续擦亮“湘融湘爱”“湘薪湘护”等系列品牌,突出农民工转移就业、市民化、权益维护三个重点,加速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工朋友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擦亮就业服务品牌
农民工“出门有活干”“学艺有培训”“困难有帮扶”
我省坚持“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劳务品牌、返乡创业、困难帮扶”多轮驱动,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广大农民工朋友“出门有活干”“学艺有培训”“困难有帮扶”。
“出门有活干”,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最大动力和目标。湖南充分发挥劳务对接机制的关键作用,与山东、福建、江西、江苏、广西等省份深化省际劳务协作,并持续加强省内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长株潭地区劳务协作联盟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各市县广泛开展劳务协作对接。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建立劳务对接机制155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1690.87万人。
在外久了想回乡,家门口能否就业?我省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劳务品牌,推动“湘字号”劳务品牌建设全面向优图强,扩大就业容量。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仅今年以来,全省培训创业的农村转移劳动者2.56万人次,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3亿元。
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我省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让农民工朋友学艺有培训,特别是开展以订单、定向、定岗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培训,着力培养“三高四新”战略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工人,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我省已完成农民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91万人次。
擦亮根治欠薪品牌
农民工不忧“薪”不忧“酬”
近年来,我省持续擦亮“湘薪湘护”品牌,把根治欠薪作为实现民生可感可及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政府出台《湖南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统筹开展省对市州政府的年度考核;根治欠薪连续三年纳入省政府年度综合督查。
不断健全协同联动机制,设立劳动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实现全省122个县市区全覆盖,各级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解决信访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开发“湖南人社码上通”平台,实现“一点投诉举报、属地联动处置”;人社、司法、信访以及法院、工会等部门均开通了农民工工资维权“绿色通道”。
擦亮“一基四化”品牌
农民工“不愁学”“不愁住”“融得进”
创造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环境,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我省以基础工作、就业市民化、生活市民化、服务市民化、社会权利市民化等“一基四化”为重要内容,全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进城这么多年,一直租房住,现在终于有自己的住房了,感谢人社局同志的帮助。”新化县枫林街道上田小区的居民陈云松说。新化县人社局统筹协调,牵头联合住建等部门,积极开展“城暖农民工”服务活动,为该县无车无房且在城区务工的农民工保障共有产权房1000余套。近年来,我省不断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公租房重点保障范围,鼓励企业参与公租房建设。目前,全省公租房已累计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19万人。
为更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确保“融得进”,我省还不断加强生活服务保障,省内常住人口规模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湖南邮政和湖南邮储银行3069个网点纳入农民工服务保障信息窗口,农民工返乡返岗务工专列专车成为春节靓丽风景线;不断加强兜底保障,积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共有4.29万名农民工纳入低保。目前,我省122个县市区已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融合样板街道、样板社区建设全覆盖。
擦亮权益维护品牌
农民工合法权益“有支撑”“有保障”
全省积极优化维权途径。实施“湘融湘爱”农民工服务保障社会协作机制,依托全省127家社会协作单位,在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的权益保障。如省人社厅与省总工会联合设立湖南省劳动调解室,2023年以来各级调解室共调处劳动争议案件665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43件,帮助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2288万元。
为了将更多的农民工纳入社保制度范畴,湖南以“温暖社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推动异地务工、新业态就业农民工在就业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截至8月底,全省灵活就业在职参保人数达378.4万人,工伤保险按建设项目参保人数达127.6万人。
下一步,全省各级各部门将继续履好职、尽好责,充分发挥好联动职能,做好农民工的“护薪人”,时刻把农民工群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入到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时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