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煊:像“导演”一样上课太City了

  一边观赏岳麓山上日出东方的壮丽景色,一边了解“城市廊道”的基本概念和长沙的山水格局,这样的CityWalk你喜欢吗?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煊,就是这样坚实站在“日常”这块扎实广阔的土地上,带着已有课程和研究成果热情投身“行走长沙”的旅途,带领大家体会流淌于网红城市的美学意义,感受长沙的魅力,探索未来发展。

  导演“行走长沙”出圈

  早在2022年的“七夕”,首期城市规划设计“行走长沙”活动就浪漫启幕。

  主办方从近百位报名的“城市行走推介官”中选出24位市民,在陈煊的带领下,一起登岳麓山、天心阁,体验长沙“山、水、洲、城”的魅力,感受山水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的意义。

  “在城市中揽岳麓山脉和湘江洲岛入城,非常动人。”陈煊说。随后,在推荐官们的簇拥下,“登岳麓观日出”竟成为了那年夏秋之交爆火的城市公共社交项目,至今余温尚存。而这一直是湖大人的生活日常。

  陈煊为“行走长沙”设计了公众参与调查、实地行走、公开讨论、公共展览的新模式,共分为“洲城韵律”“星城夜宴”“江河蓝绿”三次Citywalk。“根据多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已探索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开展城市行走的工作模式,这次实践初期的研发任务在学校内已基本完成。‘行走长沙’是与职能部门共同服务社会的过程。”据陈煊介绍,活动线上线下阅读关注总量已突破50万+次,至今,还有大量社会组织继续在这三个主题中发酵。

  “从中,我也发现当下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城市环境人文思想和知识有着巨大的渴求,并且他们希望能更多与科研工作者直接进行平等、坦诚的交流。”陈煊表示,集中性研究成果《众见长沙》展览在去年10月份已在长沙规划展示馆展出,但追踪和解读长沙市区内公共空间与公众互动模式会继续,后期会与行走活动主办方合作,继续转化已有教学与研究成果以服务市民。

  陈煊说:“登高路受大家喜欢,有一部分是能体验坡地和平原切换的感觉,城市行走的方法就能让市民更好地去体验这些环境。”

  “行走式”教学乐在其中

  其实,陈煊带领实施的行走项目中用到的场景技术都来自平时的设计教学技术升级。

  在平时课程中,学生经常需要实地调查,制作真实、具象可视化的模型以探索空间的维度。“如果作业能够被设计场地中相关利益人理解,我还会给他们加分,这是对学生观察、调查、分析、表达、行动等能力的基本锻炼。”陈煊说。

  在实践中,学生偶尔会有些胆怯,也会碰壁。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22级研究生李杼欣说:“陈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学会观察和共情,多去反思真实场地中具体的人的需求与空间的关联,设计师是站在多方角度思考共识的角色。”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也给予了陈煊很大自由去探索授课新方法。

  陈煊主讲的城市设计-社会实践课程,于2023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课程建构中,她遵循建构教育者行动网络的理念,需要不断与设计艺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讨论合作,进而以“行走式”方法展开与社会真实场景的互动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很考验教师的领导力、组织力和社会资源联动能力。陈煊时常感觉需要像导演一样统筹,虽然实施起来比较辛苦,但乐在其中。

  这套行走的课程和已有成果受到广泛欢迎,目前篇章性的内容,一方面已经服务于省、市职能部门的工作,包括对省级、市级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岳麓山风景区、长沙市历史街区具体场景的更新;另一方面促进了长沙市公众参与的平台建设。

  但在陈煊看来,对该项工作体系化的梳理更主要在于对教材的研发。“我们现在正在做教材案例整理和比选,可能至少需要两到三年完成。”陈煊说。

  做真问题研究非常重要

  从本土走出去,观访国际前沿后又重回祖国,是不少像陈煊一样的青年学者学术生涯的成长缩影。

  陈煊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当时,“学生街”成了她独特的研究案例,通过追溯那条街道的前世今生,最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高校外周边地区“学生街”现状调查研究》一文,成为其学术生涯的开端。

  在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深造后,导师龙元教授挑选武汉市汉正街的改造更新作为陈煊博士论文案例,并建立了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

  博士毕业后,陈煊回到湖南大学,此时国内大部分城市进入了快速城市更新阶段。她不遗余力地通过教学工作坊、资政报告等呼吁对中国城市空间社会化过程关注。其间,她赴国外大学开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合作研究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日常生活模式。

  “我很喜欢博士后研究导师著作《日常都市主义》中的这句话‘都市主义要求对设计师彻底重新定位,将专业专家的权力转交给普通人’。”陈煊说,这句话后来贯穿在她的学术实践项目中,那些能接触到普通人日常生活场景的项目,也成为了她的首选。

  在国外的近两年学习中,陈煊都给自己定着一个“小目标”——每周跑一个当地农夫市场、夜市、跳蚤市场项目,与当地的管理团队讨论空间组织运营模式,再想中国化的具体问题。而她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自建街市及其邻域功能动态特征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夜间日常生活区的建构过程、活力机制与更新治理路径研究》,也均坚持从菜市场、夜市等国人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去探讨日常生活文化的活力。

  “与西方学者、企业、实践者对话时,我既要理解他们的进程,又要保持对中国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免被带跑。”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往照搬西方城市模型带来的问题已经显现,如何解决城市化中滞留出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生活及文化发展问题,是陈煊一直在思考的。

  关于未来,陈煊说:“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似乎每一个学科都面临跨专业融合,知识不断重组和重塑。从产学研出发,做真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和团队的工作希望能播下‘场景信息平台建设+生活文化研究+行动教学’的种子。”

  (本文作者为学生记者刘凌艺,来源湖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