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 湖南大学持续推进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长丝连续化制备技术”摆脱了碳纤维领域关键材料及成套装备“卡脖子”技术难题;“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实现了大型结构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的工程应用,打破重大工程中进口阻尼器的行业垄断……近年来,湖南大学一系列优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

加快学科结构调整  推进学校转型升级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怀柔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打开湖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理事单位名单,23家单位都是行业龙头,在各自领域有重要地位。
湖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于2023年6月,聚焦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建造、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学科与特色方向,采用“一校对多企”的校企联合共建模式,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卓越工程师。
校长段献忠介绍,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过程中,湖南大学以理事单位需求为牵引,超常规布局企业急需学科专业,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改造升级现有学科专业,共同探索重构学生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重塑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湖南大学加快学科专业调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成立并实体化建设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机器人学院、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网络安全学院,新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新增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14个本科专业。
此外,完善“招生—培养”联动机制,通过招生计划分配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强化优势特色专业;通过大类招生、专业预警和专业停招,调整改造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的专业;逐步提高基础学科领域、战略新兴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等专业招生比例,学校学科实力不断提升。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勇担自立自强使命

  经过10多年努力,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崔向阳带领团队完成“高效非结构自主CAE软件核心算法、GPU并行计算及优化设计平台”项目。“CAE即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是工业软件领域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软件基本被国外垄断。”崔向阳说。
2020年,崔向阳团队以20项软件著作权入股成立湖南迈曦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3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约1.16亿元。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从专利挂网公示到签约落地,该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只用了约1个月时间。
“明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任务,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说,湖南大学在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四梁八柱”过程中,积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学校治理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产业发展体系相匹配。引领广大师生瞄准科学前沿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国家急迫的难问题,把湖南大学打造成为弘扬经世致用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地。
2016年,湖南大学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明确“811”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即净收益80%奖励成果完成人、10%奖励学院或机构、10%留归学校。近5年来,该校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26件,转化金额11.4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955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培育一流领军人才

  “以前1立方米混凝土通常要使用200千克水泥,使用了团队最新研发的降碳剂后最低可以只使用100千克,可降低30%至50%的碳排放。”今年25岁的李镓睿是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获得1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大一时,我就进入了实验室。”身为2家公司的创始人,李镓睿非常感谢学校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他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就是培养富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在邓卫看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湖南大学不断厚植人才培养沃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实施“岳麓学者计划”等,引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青年教师1000余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5人次。鲜明提出“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流标准修订实施培养方案,构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培育体系。
接下来,湖南大学将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认真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战略部署,努力在服务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相关阅读>>>

湖南大学一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典型案例成果名单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2024年度典型案例成果名单,遴选20篇主题案例典型成果和10篇案例研究典型成果。其中,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肖皓的《授人以“渔”:袁氏种业杂交水稻包容性创新之路》入选主题案例典型成果。
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提出“包容式发展”理念,在“全球南方”合作中也出现了包容性创新的现象,即具有“人民性”的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经历相适应系列再创新与再转化,成为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的新成果。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领军者,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再创新”经验,通过深耕新兴市场,孵化符合当地特色的动态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在新兴市场的发展中,袁氏种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育种和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核心技术,从种子本土化研发开始构建非洲杂交水稻全产业链,实现中非农业合作持续性革新。
研究认为,袁氏种业依托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优势,助力当地解决温饱问题,为中非农业合作注入革新动力,体现了具有“人民性”的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再创新与再转化,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创新力量。
阳锡叶 余杏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