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卖烤鱿鱼”无须过度“被关注”

  自从西安3位研究生卖烤鱿鱼微博发布后,就引来了广泛地热议。许多网友人表示支持,说这是个人择业观的理性改变;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研究生靠烤鱿鱼为生,是浪费教育资源,甚至还有人怀疑他们是在作秀。就连传统媒体,也就此发出“你怎么看”的提问。(5月3日《西安日报》)
  这类事情引起关注,继之引发社会热议,一般存在几个特点———首先是身份差别大,其次是专业距离远。也就是说,当事人的身份和其所操持的工作,有着十分明显的反差。反差越大,越能吸引眼球,越能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而报道之后,又越能引起受众的议论。陆步轩卖猪肉,苏黎杰刷油漆,还有三研究生开店卖烤鱿鱼,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陆步轩不是北大学中文的,苏黎杰不是北大学环境的,他们卖肉、刷油漆,谁会在意啊?同样,三位买烤鱿鱼的研究生,两个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一个是机械电子专业,都和烤鱿鱼相去甚远,所以才会引来大相径庭的议论。
  议论热烈、褒贬不一,说明在价值判断和人才评价方面,社会有根深蒂固的成见。陆步轩操刀卖肉,尽管身价早过百万,过着相对舒适的日子,但在他的深意识里,仍然把自己看做是“反面教材”,声称他“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陆步轩4月11日北大演讲)足见社会成见,到了何种难以逆转的地步。
  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才是正确的认知。才不致使人才评价,走向越来越窄的歧路。亦因此,社会对待上述现象,理应跳出价值判断的怪圈,秉持宽容接纳的态度,无须过度关注和过度阐释,让其成为舆论的热点。如果说卖烤鱿鱼是择业观的理性转变,那么将来不卖了呢?何况,三个研究生目前尚处“在读”阶段,卖烤鱿鱼仅仅相当于勤工俭学,未必就是将来就业的选择,有什么必要过度解读啊?雷钟哲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