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不起眼的居民楼里,别有洞天。
推开门,伴着扑鼻的棕叶清香,映入眼帘的是活灵活现的游虾、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气势恢宏的“九龙贺寿”……周佳霖就是这些棕编工艺品的制作者———一个年仅37岁就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棕编”传人身份成为湖南省编织工艺大师的姑娘。
生活感悟中产出艺术精品
令人惊奇的是,108只老鼠神态各异,有108种不同的样子,有仪仗队、鼓乐队、送亲队等,敲敲打打,好不热闹。
今年4月,河南开封,“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颁奖现场。一组名为“老鼠成亲”的棕编作品甫一面世,就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2米多长,108只老鼠、1匹马、81件道具,是目前国内棕编载体底盘最大、编织个体最多的作品。”最终,这组根据我国民间传说、古老年画等资料创作出的作品一举拿下金奖。
谁也想不到,这件热热闹闹作品的作者竟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继父宋国庆说,尚在襁褓中时,由于一次药物过敏导致周佳霖致聋。“我从她7岁起教授她书画。”在她12岁月那年长沙市举行的第四届残疾人书画工艺品大赛上,聪慧的周佳霖赢得聋哑棕编老艺人邬伏秋的赞许,被邬老收为徒弟,自此走上棕编创作的道路。
为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除了照师傅的示范去临摹,周佳霖还热衷于到大自然中寻找活样品。“一到乡下外婆家,就去田间、菜园捉蚱蜢,找蜗牛,到塘边河畔抓蜻蜓,逮青蛙,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动作,使织出的东西更逼真。”周妈妈告诉记者。记得在学习编织蝴蝶阶段,正值长沙举办“蝴蝶展览”,周佳霖前前后后去看了上十次。参照活生生的蝴蝶平飞、扑飞、侧飞、翻飞等各种姿态,编织出来的蝴蝶栩栩如生。她还喜欢在床上揣摩动物的行走姿态,体会四足动物行走时四足配合,让编织出来的动物合乎规律。
小小棕编也承载着中国梦
说起棕编,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民间艺人走街串巷叫卖、在街头摆地摊的景象,而周佳霖的作品让棕编登上了“大雅之堂”。
为使编品更显时尚、高雅,周佳霖参照其他工艺品包装形式设计:单个小件用透明纸小挂饰包装、大件棕编用瓷挂盘、群体组画则用各种款式的凹层玻璃画框包装的办法。多次获奖的作品“十二生肖”,就是先用晒白的棕叶芯,编织成12个单件,然后分别配装古式雕花红木底座,用透明的亚力克玻璃罩罩住,组合装列在仿古锦缎大箱中。“单个来看似乎有点普通,但系统包装一下,感官就不一样了!”
在周佳霖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组精心制作的龙。仔细看去,龙全身遍布细细编织的纹路,每一条龙的神态都不一样,龙爪更是犀利而彰显力量。“这(龙爪)是采用缠绕法,一遍一遍地将棕叶缠绕在固定的金属丝上产生的效果。”宋国庆介绍,“这是准备参加今年5月份‘筑梦·湖南首届百强残疾青少年艺术(美术类)精英选拔大赛’的作品。这些龙将会被制作成一面‘龙梦壁’———‘龙’代表龙的传人,‘梦’即中国梦。”
一片普通的棕叶,经巧手编织,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游虾、惟妙惟肖的顽猴。看着有趣,却也是一项顶费功夫的难事,“做棕编很难,需要有很强的耐心,还要有不断更新的创意。”周佳霖和记者交谈时写道,作为一个聋哑人,为了生活,没有办法,必须要有一技之长。
2010年7月,周佳霖的棕编作品在上海世博会亮相,受到各国游客的青睐,其中“蝶恋花”、“水草游虾”等工艺品还被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收藏。去年,在其居住的长沙市天心区碧湘社区的帮助下,周佳霖申请创办了以自己命名的棕编艺术研究工作室———长沙市天心区棕艺堂佳霖编织坊。
创新才能让艺术传承下去
2001年,周佳霖与同样聋哑残疾的黄小平喜结良缘。丈夫是周佳霖最得意的学生。
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夫妇俩一主一辅、配合默契,研究开发推陈出新。他们由过去传统的无骨编织改为植入金属丝骨架及混合多种材料编织,由过去棕叶只能编织简单的小昆虫继而成系列的开发出龙凤系列、十二生肖系列、飞禽走兽系列、卡通动物系列等各种生动形象的作品。他们一起由过去单纯的辫织法、单肚皮、半边身研究出缠绕法、穿插法、粘贴法和双肚皮、圆筒身等新的编织工艺手法,使编织品更生动逼真。
就在去年,他们首创别具一格的“漫意小品棕编”,创作了“鸡立鹤群”、“我们有房不怕你涨”等作品,结合当前时事创作棕编漫画作品。还开创了主题配景的“微型棕编”,其中一件名为“白娘子与小青”的作品,尺寸大小≤40mm,精细度令人叹为观止。
每年夏天,周佳霖和丈夫都要到周边村镇采集大量的棕叶,然后捆扎成束、烧煮、晾晒,再根据棕编作品所需的大小、长度来选取棕叶。“每年要用近五百斤的干棕叶,编织上千件作品来,每天要织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地编织,周佳霖的手上被棕叶勒出了又厚又硬的茧子。
一件棕编作品完成后,夫妻俩还要在作品的表面涂上一层清漆,延长棕编的寿命。为了使编品更加生动逼真,周佳霖别出心裁地在枯色的干棕叶编品上加手工彩绘,使其艳丽夺目。
后 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门民间艺术,周佳霖向母校———长沙特种教育学校推荐把棕编作为课外学艺小组项目,“发现苗子,重点培养”。“我悟出一条培养传承人的道理:像我这种听不见,也讲不出话的人,只能在同样的群体中找接班人。因为都使用同样的手语,一举手一投足都懂,一个眼神一点就通。”
说起对未来的展望,周佳霖一字一句的写道:“办棕编展览会,当老师教小朋友们棕编。”
本报记者 叶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