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以“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城市治理”为总主题的2015年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连续6场,于日前全部落下帷幕。据悉,本年度“期末考”是为“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打分,同时,相关问政短片也曝光了部分政府官员一年前承诺整改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未解决到位。
将问政情况作为官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节目中有犀利的主持人,电视机前有武汉市内外上千万名观众,问政实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面试。而台下的千万名不拿工资的“评委们”直接可以发现的是,问题的解决率只有90%多,说明这仍有一部分问政的事情只是“诺了”,还没有“办结”。
学生期末考试只需要60分就“万岁”,但群众对部门承担事项的是100%才满意,这不是责备求全。没有作承诺,姑且缓一下;你既然“诺了”,那就得践行承诺,为社会提供最为满意的服务。一年下来,承诺后没有办结的“挂科”事项,应该向社会说明情况,采用说明方式解决,再给一个可信赖的“承诺”时限等。
电视问政在不多的城市推行,仍属于一个群众十分欢迎的政府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也是一场严肃的“期末考试”,堪比“国考”。对于这场考试中“挂科”的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强硬措施“补考”,直到人民满意才“补考及格”。
官员的政绩、官员的能力水平,事实上也在问政中也体现无遗。笔者认为,作为党委组织部门不能无视电视问政情况,应该将年终岁末的“问政期末考”作为一个“赛马场”,将问政情况作为官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凡是群众满意度高,整改情况好的应予以提拔,给一个更高的平台去“赛马”;凡是群众不满意的,问政“诺”而不改的,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应该及时“换将”,换上人民满意的“良驹良马”。“良马上,劣马下”,应是电视问政在官员选拔上的另一“供应侧”,笔者也希望全国各地都仿照武汉模式,推行电视问政“月考”“季考”“半年考”“期末考”。
杜才云
问政“期末考”更是作风建设“新征程”
群众作为“电视问政”的考官,想看的绝非官员们在电视上的认错表态,想听的也绝非华而不实的辞藻,群众关心的在于官员们能否把认错表态落到实处。政府官员出尔反尔,伤害了民众的朴素期待,也透支了政府形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政府的公信力就这样被一次次的承诺、一次次的失信给蚕食了。
电视问政为群众与官员的“交锋”搭建起了媒体平台,其目的不是为了“批斗问政”,而是意在让民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监督权。在一些地方,对官员的政绩考核多是“上对下”“内对内”“官对官”,民意几乎被完全抛在了一边,即使引入了民意,也只是点缀性的象征意义,这种状况显然需要改变。因此,台上问政,还需台下问责,无论问政还是问责,都需问问民众怎么看、听听民众怎么说。
俗话说“小考小好耍,大考大好耍”,民生工作也不是一张真实的在考室里面作答的试卷,而是一张无形的需要用自己行为来作答的“考题”。面对电视问政“期末考”,有现场主持人、暗访短片、人大代表、社会媒体的参与,切莫因为平时工作不到位而让自己“挂科”。
电视问政的“期末考”只是作风建设新的起点、好的开端,问政后群众会更加热切地等待“下回分解”。无论问政现场回答得多么诚恳、深刻,也不论问政现场怎样红了脸、出了汗,最终还是要看整改落实的效果。同时,电视问政还要注意防止“闯关”思想,绝不能认为“期末考试”一完就万事大吉、可以收摊清场了,绝不能有“松”的情绪、“软”的现象、“拖”的问题,必须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梁子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