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就要过年了,不少老人在家里都不闲着,做饭扫尘,收拾杂物,忙得不亦乐乎……可稍不留神,绊着摔着的意外伤就发生了。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吃喝玩乐多了,休闲娱乐也集中了,但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又不比年轻人,容易受到伤害,怎样既开心又健康地度过这个春节?不妨看看这些建议!
干活不要太积极
上个周末,74岁的罗大爷早上起床后,看儿子去街上采购年货了,便想帮儿子做点事情,开始打扫卫生。由于家里住的是小阁楼,他想爬上楼梯去拿东西,谁知脚下没踩稳,整个人滚下了楼梯……邻居听见动静跑来一看,罗老已满脸是血。
合肥市二院急诊科主任李海山提醒,老年人做家务要掌握一个“度”,尤其是爬高上低的活千万别做,穿鞋也应该选择防滑的,拖鞋也最好选用有防滑底的。
“老年人体内脏腑及组织功能多处于衰退态势,抗病能力降低,体力和耐力也较差,如果做家务太过劳累,健康就易出问题。”李海山建议,老年人根据自已身体状况,可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切莫咬牙干太过繁重的家务活,并要以“缓慢”为原则,否则动作过快过猛,容易摔跌导致骨折,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当干家务出现腿抽筋和肿胀时,应坐下来,拿一张椅子,可将双脚平放在椅子上,或是躺在沙发上休息时,把双腿平抬伸展,这样能缓解症状。若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头晕等现象时,要暂停干活,坐下来休息;如休息症状仍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李海山特别提醒,与子女同住时,老人做家务不要“一手遮天”。当力不从心时,千万别逞强,应让孩子多分担,尤其是重活、脏活,要交给子孙去完成,必要时可请家政人员来做。清洗衣物,尽量使用热水,双手不宜常时间浸泡在冷水中,防止关节炎复发。此外,老人做家务时,下蹲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站立时栽倒。
吃喝有节制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以及亲朋好友轮番聚餐应酬,难以避免会进食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菜肴,这会对身体健康构成一定影响,引发消化、心脑血管等系统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肝炎、冠心病、脑卒中等。为了过一个平安健康的春节,医生们提醒老年人,春节期间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饮食要节制。聚餐家宴常常是很丰盛的,丰盛的菜肴往往使人的食欲旺盛而“吃撑”了,尤其是老年人,肠胃功能较弱,吃多了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其次,饮食要清淡。过分“充足”的营养使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老年人本身往往都有一些基础疾病,春节期间,尤其要注意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多吃蔬菜和低糖的水果,既是对疾病的预防,也是一种保健。
打牌搓麻将“悠”着点
王大爷退休在家多年,是个麻将迷,就是打麻将这个爱好,去年春节差点让他犯了心脏病。
王大爷患有“三高”、心脏病,去年春节,他在打麻将过程中与麻友发生口角,情绪一激动,差点犯了心脏病。他告诉记者,打麻将过程中,难免发生口角,起因说起来都是小事,有时是输了不服气,有时是为出牌时间先后而争执,还有的是因为出牌太慢。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副主任医师陈统献说,人年纪大了之后,会出现生理性衰退,这种变化容易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老人自己也不易察觉。建议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尽量不要长时间参与麻将、扑克这些竞技类的活动。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打牌、搓麻将成了人们保留的节目。然而,麻将桌上连续作战,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会使脑部充血,周身血液循环失去协调,从而出现头昏、眼花、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肢体麻木等症状。平时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在玩的过程中会因为紧张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出现猝死的现象。
小心春节“心”伤
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也是每家老人最盼望的节日,可以跟子女孙辈一起相聚,享受天伦之乐,老年人最开心不过了。然而,对于那些子女忙碌,不能回家过年的老年人来说,节日也是最孤独寂寞的日子。
子女不能回家的老人会伤感落寞,子女回家团聚后又离开也容易让老人出现心理落差。周阿姨去年春节过得非常快乐,因为嫁在杭州的女儿带着小外孙回来看自己,每天陪着可爱的外孙玩,还有女儿女婿陪着逛街、吃饭,周阿姨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但是因为节后女儿女婿要上班,正月初六就回杭州了。女儿一家回去后,周阿姨觉得家里空荡荡的,心里也变得空落落的,整个人也闷闷不乐起来。
陈统献表示,春节作为传统节日,团聚是每家每户的过节主题,对于老年人来说,团聚是他们最渴望的。不管是子女不能回家团聚带来的伤感还是团聚之后留下的落寞,都应该说是在这特殊时期的正常心态。
作为子女,如果春节不能回家,有条件的可以接父母到自己家中过年,实在不行也应该好好安慰父母,多打电话关心老人,告知老人自己在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不要让老人担心。而且,打电话要有规律,不要今天打明天不打,想起来了打,想不起就不打,有些敏感的老人就会疑心子女是不是不关心自己了,将自己忘记了。即便是团聚过了,也不要以为刚看过他们了就把他们晾在一边,这时候的老人更需要关怀和安慰。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