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说过:“故事对孩子的疗愈不是仅仅通过一个故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很多很多的故事,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个性。”
从教近7年,麻小娟积攒的故事多达上百个,累计十几万字。不少经典的故事被她一讲再讲,那些源于生活的原创故事则需要反复推敲。这些睡前故事犹如一道屏障,把世界的纷扰关在门外,陪伴孩子们度过了宁静美好的“一千零一夜”。
采访期间,本报记者邀请麻老师精选、整理几则有意义的故事,不仅通过文字,也通过有声读物的方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扫描文末二维码,一起聆听麻老师的有声“故事汇”吧。
八班教室
在我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学院里,有一间教室非常有名,它就是“八班教室”。这里曾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如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就是从八班教室毕业的。
1913年,毛泽东背着父亲早早安排好的粮店伙计的工作,偷偷去参加湖南一师的招考。在父亲眼里,读书在当时是不务正业,但对青年毛泽东来说,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读书。
这次招考是以一篇文章决定是否招录的,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名列前三。开学第一天,杨昌济老师没有上课,而是告诉大家,要想完善自身、学到知识,第一步就是“立志”,给自己定个志愿和目标,并请毛泽东作答。青年毛泽东答不出,便把问题抛回给老师。杨昌济说,我以培育天下英才为志。毛泽东承诺老师,毕业了一定会回答好这个问题。
读书期间,杨昌济见毛泽东的鞋子破旧不堪,便给了几毛钱让他换双鞋子。可一转眼,毛泽东便拿着钱去书店买了一本书。杨昌济知道后既感动又欣慰,承诺毛泽东可以随时去自己家看书。就这样,毛泽东成了老师的第一个入室弟子,师生二人经常讨论、学习到深夜。他还送给毛泽东“坚忍”二字,起初毛泽东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直到第二天醒来,推门看到杨昌济已早早起床,先是用冷水沐浴身体,然后大声朗读文章,用知识丰满其身。毛泽东见状,终于明白所谓坚忍,便是如老师一般坚持不懈。从此,他开始给自己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不浪费一分一秒。
不要以为毛泽东仅仅是一个对自己学习严苛、只知道死读书的人。他生性乐观,和蔡和森等人组织成立读书会,经常去橘子洲头野餐,攀登岳麓山,在爱晚亭吟诗作对、畅谈古今,通过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和方法,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又结交了一大批正义之士。他还认为,学生除了学习还要锻炼身体,所以创编了体操和武术结合的六段操并教给大家,经常组织同学去湘江冬泳。他将这些感受写成文章,还在报纸上发表,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求学之路荆棘丛生,但毛泽东从来没有放弃,反而学得快乐、过得精彩。谁说小乡村不能走出大人物?毛泽东就是。谁说贫穷一定限制我们前进的步伐,要我说,知识才是。愿你们都能冲出小镇,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那天晚上听完故事,很多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还有同学当场表示,希望今后也能当一名老师,为更多农村的孩子带去希望和知识。
麻老师说,如果教书育人能够成为学生们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那么他们将会是教育事业最好的接力者,这是对“用心做教育”最好的传承。
我和外婆
6岁之前,我都是跟外婆一起生活,所以我们之间有着深刻、特别的情感。
小时候性格开朗的我,睡觉前喜欢在床上倒立翻跟斗。外婆怕我把床给弄坏了,于是每晚搂着我,说要给我讲故事,想尽快“催眠”我,让我别那么闹腾。就这样,听外婆讲故事成了我每天的睡前节目。
外婆劳作一天想休息,讲故事起初是为了让我早点睡去,可我通常因为听得太认真,反而变得更加精神,于是缠着她再说一个故事。外婆虽然有些无奈,但也拿我没办法。庆幸的是,第二个故事往往很长,我会在外婆轻柔的话语中渐渐睡去。
时间一长,我发现外婆总是讲重复的故事。于是,我会及时开口打断:“外婆,这是昨天讲过的故事。”
外婆说:“哪里是讲过的,不一样,新故事。”
我不服气:“就是老故事,你后面讲的是……”往往这时,我可以一字不漏地将故事复述出来。
外婆笑着说:“哪里有那么多新奇的故事。”
我担心外婆不再给我讲故事,所以有时会装作没听过。外婆也会作一些调整,比如偶尔变化几句开头或主角人物的名字,但大体走向差不多:从前有个小孩子特别讨嫌,住在外婆家里一直不回去……每当听到这里我都要大喊:“哎,我知道了知道了,你说的就是我!”外婆总会笑着告诉我:“我说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童年听故事的夜晚总是充满乐趣。有时候,外婆很久才会更新一个故事,但答应我的事她总会做到。长大后回去看外婆,她总要留我和她睡一晚。躺在床上回忆小时候发生的糗事,我们还会一起开怀大笑。
故事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亲身经历。每天晚上,麻老师的故事都有一群忠实“听众”,她说孩子的天真好奇也让自己在回忆不同阶段的人生时有了倾诉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