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对话费祎: 学习麻小娟,探索更多适合乡土教育教学新途径

 

  记者:读完文章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费祎:惊喜。我是《光明日报》推出头版头条的当天读到这则新闻的,看到后立即给一个媒体朋友发信息,询问文章作者唐湘岳老师的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唐老师,联系上了麻小娟老师,和她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我这几年一直关注乡村儿童的文学教育工作,深知给乡村儿童讲好故事的价值,但因为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难有机会像麻老师这样深入乡村,和乡村儿童们长年生活、学习在一起。看到麻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践行着乡村文学教育实践,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敬佩。
记者:麻小娟的故事是新时代“一千零一夜”的新诠释,您觉得这“一千零一夜”背后有当代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哪些精神品质?
费祎:麻老师能坚持一千零一夜给乡村儿童讲故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前城市青年普遍内卷,但乡村却又人才缺乏。麻老师能在乡村学校坚守多年,是有她的情怀在里面的。不怕苦,不怕难,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积极热情地寻求帮助乡村儿童的教育路径,并开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种勇于担当、勇于作为、敢于创新又默默奉献的品质,我觉得是我们广大城乡青年都应该学习的。
记者: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的一盏灯,而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境。请问您认为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激发乡村教师的事业热情?
费祎: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读书人”,同时是乡村儿童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乡村教师因为学校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教学方式较为陈旧落后,而专业素养不足和教学理念的陈旧,也影响到了乡村儿童教育的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乡村教师并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通常的阅读限于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当然,不少人除了教师工作,还要从事农活、家务劳动,缺乏阅读的条件。乡村教师自己如果能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就能担当起培育更多读书种子的重任,如果老师都不能坚持阅读,又如何做学生的楷模呢?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指导乡村教师探索出更多适合乡土的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以课外阅读这一领域为例,在政策上,各地政府可以设立专项阅读推广基金,搭建乡村教师“阅读推广人”网络平台圈子,加强经验交流和分享,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儿童最重要的阅读“推广人”和“指导者”。
当然,对乡村教师寄予太多期待、给予太多重任也是不现实的。作为教师中的弱势群体,乡村教师本身就面临着许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进行情怀激励是一方面,切实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培训和个人发展空间,显然更为紧迫而重要,也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
记者:讲好故事对儿童教育事半功倍,如何把故事讲好,请您简单谈谈。
费祎:讲故事的确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我本人曾在家庭中给孩子讲了六年的亲子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孩子获益,作为讲述人,我也收获良多。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讲好故事的。在唐老师的文章里,记录了麻小娟老师总结的一些讲好故事的经验,比如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题材,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解答,在学生的反应中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注意讲故事的形式和情境,在讲故事前聊聊生活中的家常和学生拉近距离等。这些都是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麻老师针对的主要是乡村小学和中学的学生,除此之外,如何给乡村学前儿童讲好故事,也需要我们关注。
不论面临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要讲好故事,都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讲述人本身要有较好的儿童文学素养,或具备一定的故事储备量,不论是民间故事还是儿童文学作品,在面对孩子之际,都能够选择适合的故事来讲述,这点很重要;其次,家长或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所处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特征,来精心选择素材并构思故事的情节,进而通过促使孩子产生共情,逐渐改变他们的行为。形式则可以灵活选择,或者老师自行创编,或者老师鼓励学生创编,或者师生共同创编。值得注意的是,创编新故事之际,一定要注意避免说教或“训诫”。说教的故事面目可憎,不仅儿童不喜欢听,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生动的故事,有丰富情节的故事,贴近乡村儿童日常生活的故事,才能打动乡村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才可能看到孩子们令人惊喜的改变。
当然面对整个乡村儿童群体,仅靠个别优秀教师,实属杯水车薪。但我们可以做长远规划,比如组建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乡村儿童的故事课程,在乡村学校教师群体里做更广层面的普及和培训工作。不过,在这个伟大目标实现之前,我们首先要成为“那一个”。
期待出现越来越多的麻小娟老师,带给更多的乡村孩子们爱、温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