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人”应扮演好这三种“角色”

  时下,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与辅导员的“直播带人”火了。教师以“中介人”的身份向企业推荐学生,让企业迅速掌握学生特质,与所需岗位进行匹配。这场“空中双选会”,令广大网友直呼“羡慕别人家的大学”。

  近年来,“花式”促就业方式层出不穷,直播带岗、“云”聘会、书记校长带队访企拓岗、校园人才大使等多种创新形式既赚足了眼球,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起了新的桥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词之一。报告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中意岗位,促进企业招到合适人才,类似“直播带人”新方式确有“卷”的必要。

  然而,作为新事物,笔者在此也想提醒,“直播带人”应扮演好三种角色。

  一是“引路人”。高校毕业生面对社会的汪洋大海,应该如何选择方向和航道,实际上对于他们而言是个比较大的考验。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作为教师不仅是专业上的教育者,更应该是人生方向上的“引路人”,应把自己摆进为学生“铸魂”的位置,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当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脉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择业就业时不畏惧、不跑偏。

  二是“中介人”。“直播带人”一头连着求职大学生,一头连着企业,如何让供需双方人岗匹配最大化考验着“中介人”的水平。首先得对应届毕业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职业发展规划甚至是性格特点做到如数家珍,当有适合岗位时,能第一时间把备选大学生特质优点“秀”出来,这样才能不在直播时处于被动,也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上岗赢得更多宝贵的机会。其次,推荐毕业生也要注意“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一味让学习成绩说话,在就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相信无论在哪,只要勤奋肯干,终能实现梦想。

  三是“服务者”。应届毕业生通过“直播带人”进入企业后,并非“一锤定音”了。学校既是大学生的推荐人,也是背书人,既要对大学生负责,也要对用人单位负责。对于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出现的暂时性敏感、焦虑、不适应等症状要及时跟进了解,并给予耐心疏导。对于企业用人后的评价、建议、意见等也要及时吸纳,并有效调整策略方式。

  总之,不管是直播带岗,亦或是“直播带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都不应停留在就业人数上的攀比,而应是对人性化、全链式服务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