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市让人才和企业获得感满满
没有论文不能评职称,学历不高也不行,证书不硬不够格……这些共性问题一度困扰了不少产业创新类人才。近年来,岳阳市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东风,创新推进产业人才评定改革,将人才评价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和市场,实行“谁用人、谁评价,谁懂行、谁来评”,多措并举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面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谁用人 谁评价 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日前,岳阳凯门水性助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小华被评为岳阳市D类高层次人才,技术开发部副经理葛毅被评为E类高层次人才。该公司董事会认为,企业主要发展方向是水性涂料、油墨、胶黏剂用助剂,正好是2人的研究领域,从专业领域研究、对公司的贡献度及长远发展需要综合考量,他俩本次获评实至名归。
今年,为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岳阳市委组织部发文明确提高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上的话语权,遴选16家重点产业企业分别给予一定数量的D类和E类人才名额,由用人单位按程序进行评审公示,评审结果报岳阳市委人才办备案。
什么样的人才对企业贡献最多、创造价值最大,用人单位最有话语权。此次评选,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质量负责人步晓明也被评为D类高层次人才。企业负责人赵小军认为,人才评定权下放企业后,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充分利用既有政策,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对人才而言,认定权限下放后意味着将有更多机会获评高级职称或被评定为高层次人才。“以前需要跟全市各个企业的优秀人才竞争,现在只需跟公司的同事竞争。”唐小华说,良性竞争能够更好激发潜能,推动人才创新创造。
“谁用人、谁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岳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罗岚介绍,企业要获得自主人才评价权,首先必须是岳阳“1+3+X”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其次必须税收贡献比较大,另外必须在人才培育激励使用方面成效明显。
破四唯 立新标 产业精英和“偏才”展现更大作为
初中毕业能不能获评高层次人才?从大多数人的认知来看,初中毕业生与高层次人才就像两条平行线,难有交集。但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来自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刘邦杰,虽只有初中学历,也没有任何技术职称,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2021年,刘邦杰获评岳阳市巴陵卓越工程师,不仅戴上了高层次人才的“帽子”,获得了一次性2万元人才资助,还享受到“优才卡”等专项人才服务。
“干事更有奔头了。”刘邦杰说,按照以往的评选标准,学历是刚性要求,自己第一关就会被刷掉。但他的科研成果足够光鲜,足以支撑他成功获评——研发的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一次性通过各项检测,获得国家高新技术奖励300万元;研发的脉冲电永磁控制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每年创造经济效益300万元。
与刘邦杰被评定为高层次人才不同,本就是高学历人才的黎学东则在职称上实现突破。由于过往一直在外资企业工作,在国内外申请专利29项、授权超过15项的黎学东从未参加过职称评审。2023年,黎学东回到家乡华容,任华容县恒兴建材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同年被破格评定为副高级技术职称。融入新环境后,黎学东再接再厉,成功申报多项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在黏合剂、绿色阻燃材料、高性能纤维等聚合物材料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刘邦杰和黎学东的经历,反映了岳阳市推进产业人才评价标准改革所取得的实际成效——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和唯奖项的“四唯”评价标准,更加注重人才工作实效和发展贡献,让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成为风尚,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产业精英和“偏才”展现更大作为。
分行业 分类别
激励人才找到创新创造专属赛道
今年7月,岳阳市开展第三批高层次人才评定,分为国际顶尖人才(A)、国家级领军人才(B)、省级领军人才(C)、市级领军人才(D)、高级人才(E)5个类别,聚焦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电磁冶金、航天军工等10个行业进行分类评定。截至目前,该市已有1400多名人才搭上“人才专车”。
湖南长炼新材料公司人事部部长罗晓霞认为,分行业、分类别的人才评价机制摆脱了单一评价政策的束缚,让人才有更多时间用于科研创新,有效帮助企业稳住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稳了,创新活力足了。岳阳市C类高层次人才(电磁冶金类)、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肖红在电磁搅拌和电磁感应加热技术领域不断突破,解决了钢铁冶金“卡脖子”关键技术;岳阳市D类高层次人才(造纸加工类)、岳阳林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首席专家朱宏伟带领研发团队优化造纸系统,成功将水耗控制在吨纸8立方米以内,使吨纸成本下降约50元,年创效达2000万元以上。
罗岚表示,无论是分类分行业评价,还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都是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用心之举,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活力、能力、潜力。
2023年,岳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入库2533家,较2022年实现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3家,总数达到91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73亿元,同比增长2.2倍。全市共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170多个,推动特种环氧树脂、轻合金材料、芯片封装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
延伸阅读》》》
为产业人才评定改革叫好
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饶育蕾指出,人才评价是识别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励人才的重要导向。岳阳市着力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评价标准,更加注重人才工作实效和发展贡献,聚焦人才价值实现,打通人才成长路径,值得点赞。
将人才评价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和市场,既问“东家”又问“专家”,给予企业人才举荐权,探索实行专利成果评价、工程技术案例评价、代表作评价等制度,被举荐人才直接纳入“高层次人才库”或本土人才项目支持对象……在饶育蕾看来,岳阳市向用人主体授权的系列探索可以更加深入,更好地形成示范效应。
正是有了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业绩、不看数量看质量的人才评价导向,岳阳市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巴陵青年英才、巴陵工匠、卓越工程师、“小荷”人才逐渐得以脱颖而出。人才评价改革创新增强了人才识别的精准度,搅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水”。期待有更多领域能够深入探索、勇于创新,以高水平人才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
刘永涛 徐典波 张洁 张冰明